自闭症学生报到日遭劝退,学校称“怕影响他人”引争议

自闭症学生持录取通知书报到遭拒,校方以“怕影响其他学生”为由拒绝其入学,被指涉嫌歧视且可能违法。

一封录取通知书带来的希望,在报到当天被无情击碎。19岁的自闭症少年站在校门口,手中紧握那份曾经象征未来的文件,如今却成了无声的讽刺。

2025年8月30日,本是李同学人生中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位19岁的自闭症少年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的选拔和推荐,成功被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录取。然而,当他和家人满怀期待地前往学校报到时,迎接他们的不是欢迎,而是一句冰冷的“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

期盼已久的入学日变成噩梦

那天清晨,李同学一家带着行李,满怀希望地来到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在报到处,李同学需要独立填写一些表格。因为患有自闭症,他的书写速度比常人稍慢。为缓解尴尬,父亲李昱主动向老师解释:“我们孩子是自闭症。”

这句话瞬间改变了一切。

老师立即与在场领导沟通,随后明确告知:“我们不收自闭症学生。”校方工作人员甚至直言:“你们来是不可能学得下去的,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差。”

李昱回忆当时的情景,声音依然带着颤抖:“这件事对我的孩子影响非常大。我们完全没料到,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三个多月后,会在报到当天被拒绝。”

一个优秀学生的求学之路

李同学虽然患有自闭症,但症状在自闭症人群中属于较轻程度,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他的求学之路证明了他的能力:先后就读于普通小学、区特殊学校,最后考入广州市重点职高的特教班。这个特教班面向全市仅招收10名学生。

在今年4月的招生考试中,李同学是从特教班和许多初中同学中,唯一被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录取的学生。他的残疾人证号最后两位数字是“54”,代表智力残疾四级,是程度最轻的残疾等级。

校方解释:面试时不知情,担心影响正常学生

针对此事,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确实向李同学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但面试老师当时对其患有自闭症的情况并不知情。

“我们的面试人员没有看到他的残疾人证,也不知晓他患有自闭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了录取通知书。”该负责人解释,“学校基本上就是以招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这两类学生为主。主要是怕影响我们正常的学生,所以还是劝自闭症学生家长去找一个适合他小孩就读的学校。”

据校方介绍,自2023年起,广东省残联与学校开设这一招生项目,前两年并未录取过自闭症学生。

另一个自闭症学生的相似遭遇

令人担忧的是,李同学的遭遇并非孤例。李昱透露,今年该项目共录取了2名自闭症学生,另一名学生的经历与李同学类似。

“那名学生在报到时没有被卡住,后面已经买好校服、入住宿舍了,最后还是被通知也不被接收。”李昱说。

法律专家:校方做法涉嫌违法歧视

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理事长张秀丽长期关注自闭症人群成长与权益保护。她指出:“李同学被录取的升学项目本身就是残联与学校合作的一个残障项目,却因为学生残障类型不同而拒绝接收,这是针对残障类型的一个明显歧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福建嘉禾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舟雄表示:“我觉得该学校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不因残疾而被剥夺。”

他进一步解释:“教育部、原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并没有将自闭症列为高校可以不予录取的严重疾病。其次,该学院的招生简章中并没有明确不招收自闭症学生。”

错失的入学机会与未来的希望

最让李昱痛心的是,因为校方在录取过程中未能及时审核并告知,导致李同学错失了报读其他学校的机会。

“如果校方能更早给出不予录取的结论,孩子还会有其他上学的机会。”李昱说,“我曾经联系过另外一家学校,对方表示同意接收。但相关录取已在8月1日截止。”

当前,李同学一家最大的诉求是孩子能够按照原计划入学。如果事情得不到解决,他们考虑诉诸法律手段。

残联介入与事件进展

广东省残联教育就业部一名工作人员回应,残联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进。据了解,9月9日,广东省残联与学校就此事进行了一次沟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这起事件不仅关乎一个学生的入学机会,更考验着社会对自闭症群体的包容度。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自闭症患者通过教育和支持能够实现自理自立,甚至在社会中发挥独特价值。

反思与展望:构建更包容的教育环境

李同学的遭遇引发人们对特殊教育包容性的深刻反思。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regardless of their abilities or disabilities。

教育机构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审核机制和支持体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对于特殊需要学生,学校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 accommodations,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正如一位特殊教育专家所说:“包容性教育不是要让所有学生变得一样,而是要创建一个每个人都能被接纳和理解的环境。”

我们希望李同学的故事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自闭症群体的理解和关注,推动教育机构建立更加包容和 supportive 的环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