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耸肩,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孩子频繁挤眉弄眼可能是抽动障碍的表现,并非故意调皮,需要家长理解并及早就医而非批评责骂。

家长的一次责骂,可能加重孩子的病情;多一点理解,却能成为他们康复的力量。

8岁的天天开始频繁眨眼、皱鼻子。起初,父母以为他只是眼睛不舒服或是养成了坏习惯,带着他跑遍了眼科、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别再做那些怪动作了!”天天的妈妈不止一次这样责备他。然而一个月后,天天开始出现了​​耸肩和摇头的新症状​​。家长这才急忙带他来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

诊断结果让家长既释然又自责:天天患上的是一种名为“短暂性抽动障碍”的疾病。“我还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责骂了他,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天天的妈妈倍感后悔。这不是个例。

01 被误解的“坏习惯”,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当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清嗓子、摇头、耸肩等行为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可能眼睛或鼻子不舒服,甚至认为“孩子故意调皮”或“养成了坏习惯”。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磊解释,这些看似异常的行为,​​很可能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孩子无法自主控制这些动作和发声。

“抽动障碍常受情绪、压力、疲劳、感染等因素影响。”陈磊说,“当发现孩子出现突发、短暂、无意义的运动时,家长不要着急批评,应第一时间观察并记录,为医生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02 不只是“坏习惯”,揭开抽动障碍的面纱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这些抽动表现为突发、快速、不自主的运动或发声,孩子自己难以控制。

常见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挤眼、翻白眼、皱鼻、摇头、扭头、耸肩、伸脖子、甩手等。发声性抽动则可能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声、吸鼻声、甚至模仿言语或说出不当词语。

这些症状通常​​在紧张、焦虑、疲劳或兴奋时加重​​,而在专注某一活动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常有波动性,有时好时坏的特点。

03 不要责怪孩子,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与帮助

许多家长像天天的妈妈一样,最初会认为这些行为是孩子故意为之,因而采取批评、责骂甚至惩罚的方式试图“纠正”这些“坏习惯”。

然而,​​批评和责骂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加剧抽动症状。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困惑,他们明明不是故意这样做,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

孩子可能会因为这些症状遭到同伴的嘲笑甚至孤立,导致他们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产生自卑心理。如果家长再加以批评,无疑会雪上加霜。

04 做智慧的观察者,为孩子提供及时支持

当发现孩子有可能的抽动症状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保持冷静,做一个细致的观察者。

记录孩子抽动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是否在特定情况下加重?是否伴有其他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可以带孩子到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提供详细的观察记录,协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 approach,包括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家长教育。对于轻度抽动,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而是通过减轻压力、消除诱因来改善症状。

05 创建支持性环境,陪伴孩子度过挑战

确诊抽动障碍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状况,让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也非常重要。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可以在学校提供适当支持,避免误解和批评,也可以帮助同学理解孩子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压力是加重抽动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支持则是缓解压力的最佳缓冲器。

“现在我会天天更多理解和空间,不再盯着他的症状看。”天天的妈妈表示,“我们发现当他放松和专注于喜欢的事情时,那些动作反而减少了。”

每个孩子都可能面临不同的健康挑战,抽动障碍只是其中之一。当孩子出现无法解释的行为变化时,​​批评和责骂从来不是正确答案​​。

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观察,少一份武断。这才是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时期的正确方式。

也许,你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孩子最需要的“良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