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秋分|阴阳半,寒暑平,一盏汤羹养身心

秋分至,阴阳平,滋阴润燥正当时,一碗温润汤羹尽显千年养生智慧。

晨起推窗,见梧桐叶悄然飘落肩头,方惊觉今日已是秋分。古人云:“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这一天,昼夜均分,寒暑相平,天地间阴阳二气达到短暂的平衡,正是养生的黄金时节。

2025年9月23日,当时钟指向下午14时14分,我们迎来了今岁的秋分节气。这个时节,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却也带来了干燥与凉意。泰康仙林鼓楼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赵春江提醒,秋分养生当以“平补”为原则,注重阴阳平衡,滋阴润燥。

01 天地平衡时,养生正相宜

秋分这一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是一个阴阳平衡的特殊时刻。《春秋繁露》有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这种自然界的平衡,也正是人体所需要的。赵春江医师指出,秋分时节,饮食应当以“平补”为原则,可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梨等润肺生津之物。同时,适量食用山药、百合、芡实等平补之品,能为冬季储备能量。

在江苏南京,不少老人仍然保持着秋分吃秋菜的习俗。清晨的菜市场里,人们精心挑选着当季的百合、山药,准备为家人炖一锅温暖的汤羹。

02 作息顺自然,早卧早起时

随着秋分到来,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作息至关重要。

“经常熬夜易耗伤阳气。”赵医师建议,秋分时节应当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早睡有助于阳气收敛,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寒气侵袭。

在中国古代,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人在这天会早早结束劳作,回家与亲人团聚,共进晚餐后早早休息。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暗合现代养生学的智慧。

03 运动宜收敛,登高舒心境

秋日天高气爽,本是运动的好时节。但中医认为,秋季运动方式应以“收”为主,避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耗散。

专家推荐选择登山、慢跑、散步、太极拳等强度适宜的运动,并且要循序渐进。锻炼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吸收天地之精华。

登高远眺更是秋分时节的绝佳选择。站在山巅极目远望,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能舒展身体,更能舒畅心情,缓解秋季容易产生的忧郁情绪。

04 秋冻需有度,保暖要及时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杂病不生”之说。适当的“秋冻”确实可以增强人体耐寒能力,提高对寒冷的适应力。

但专家特别提醒,老年人以及患有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切不可盲目追求“秋冻”。这些人群应当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特别注意腹部、背部和脚部的保暖。

在南京秦淮河畔,清晨已有老人穿着薄棉马甲锻炼身体。“早晚凉意重,加件背心正好护住心脉。”一位正在打太极的老人如是说。

05 药膳养身心,三汤润秋燥

秋分时节,药膳养生正当其时。赵医师推荐了三款适合秋分时节的养生药膳:

​四神汤​​:取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各适量,洗净后煮水、煲汤或熬米粥。此方健运脾胃、排出湿浊、补中益气,源自古代健脾名方。

​猪肤汤​​:将猪皮去毛、刮去油脂,加水慢煮浓缩后,捞净渣滓,加白蜜、大米磨粉,搅匀熬香。这款汤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是治疗阴虚火旺之症的药方,因其药食同源的特性,逐渐演变为养生佳品。

​五白汤​​:以白萝卜、白菜、豆腐、白木耳和百合等白色食材为主,洗净后一起炖煮。白色入肺,此汤滋阴润燥、补气养血,最适合秋分时节食用。

夕阳西下,秋分日的黄昏来得比往日更早一些。南京城里,家家户户飘出煲汤的香气。一位老人正在厨房慢火熬制猪肤汤,她说:“秋分了,给孙子补补气,冬天少感冒。”

这一刻,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完美交融。在这个阴阳平衡的日子里,我们不妨也停下匆忙的脚步,煮一盅汤羹,调一身气血,养一份心神。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秋分养生,正是顺应天时的智慧选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