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与麦当劳等巨头在地铁站围绕“5元早餐”展开市场争夺,实质是对通勤场景超级流量的商业竞逐。
清晨八点的北京国贸地铁站,人流如织。一位白领熟练地走向站厅内亮着暖黄色灯光的智能餐柜,扫码、取餐、转身融入人群,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秒。这看似寻常的一幕,正悄然揭开一场价值万亿的早餐市场争夺战。

当地铁这个超级流量入口遇上早餐这个刚需市场,当政策红利为地铁商业按下加速键,美团、麦当劳、肯德基等巨头纷纷入局,一场围绕“5元早餐”的暗战正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地下空间悄然上演。
早餐革命:美团食光机的精准布局
在望京东、国贸、西直门、朝阳门等北京核心地铁站,美团的黄色食光机已经成为早高峰的一道风景线。2元的包子、3元的豆浆,5元就能解决一顿早餐——这对争分夺秒的上班族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团背后的商业逻辑。不同于传统零售模式,食光机采用了集中供给+算法预测的智慧运营方式。系统会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各站点需求,提前向宏状元、田老师红烧肉等合作品牌批量下单,再由骑手统一配送。这种模式既保证了食品新鲜度,又将单份配送成本降至最低。目前,北京30个核心站点的食光机中,表现优异的站点月订单量已突破万单大关。
“无需出站即可购买”的便利性成为了食光机最大的竞争优势。一位经常在国贸站购餐的金融从业者表示:“以前要么饿着肚子到公司点外卖,要么在地面排队购买,现在地铁站内直接取餐,至少能多睡十五分钟。”
政策东风:地铁商业的春天来了
这场早餐革命的背后,是政策环境的悄然变化。2024年12月1日,《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正式施行,明确鼓励开展市场化运营探索。这部法规为沉寂多年的地铁商业按下了加速键。
回顾历史,北京地铁商业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早在1992年,北京地铁站内就有商业设施,乘客可以买到汉堡、化妆品甚至录像带。然而2004年出于安全考虑,地铁站内商业店铺全部关闭。直到2019年,北京市才重新允许在新建地铁站开设商业设施。
如今,政策春风已吹向全国。苏州地铁开设有国内首个地铁站内食堂,长沙地铁引入肯德基早餐车,上海地铁便利店数量持续增加……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地铁商业的新可能。
巨头反击:麦当劳的无人车战略
面对美团食光机的强势进攻,餐饮巨头们并未坐以待毙。今年,麦当劳的智慧购餐车悄然现身北京双井、朝阳门、西二旗等地铁站。这些红黄相间的无人餐车主打“30秒快速购餐”体验,虽然目前在地铁站内尚不能自由移动,但其技术已实现L4级自动驾驶,为未来灵活运营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肯德基也在加速布局。去年12月,肯德基在长沙地铁1-5号线部分站点上线了15台便民早餐车;今年7月,麦当劳早餐车又在苏州地铁试点。三大巨头在地铁早餐市场的“三国杀”格局已初步形成。
微利背后:超级流量池的诱惑
早餐生意素来被餐饮业视为“苦生意”,利润率低、运营成本高。那么,巨头们为何还对这块“硬骨头”情有独钟?
答案藏在地铁这个超级流量池中。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接近2亿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早餐的微薄利润只是表象,品牌们真正看重的是地铁空间的广告价值和用户触达机会。
一位北京地铁便利店工作人员透露:“想达到预期销售额还是有难度的,但这种布局对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宣传效果是无可替代的。”每天数百万人次的精准曝光,让地铁商业点成为了“会赚钱的广告牌”。
双赢选择:地铁运营的增收希望
推动地铁商业化的,不仅是品牌方的发展需求,还有地铁运营方的增收压力。在全国28个城市公布的2024年地铁年报中,仅有2个城市实现盈利。就连曾经是国内最赚钱的深圳地铁,2024年也亏损334亿元,平均每天亏损接近1亿元。
地铁运营成本之高令人咋舌。上海2024年开工建设的19号线每公里造价达20亿元,被称为“史上最贵”;重庆轨道交通的单位运营成本高达15.13元/人次,而票款收入仅为2.2元,连成本的零头都不到。
在这种背景下,地铁站内商业收入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便利店、每一台早餐车,都承载着地铁运营商实现盈亏平衡的希望。
未来已来:地铁空间的无限可能
当下的地铁早餐争夺战,只是地铁商业化的一个开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未来的地铁站将不再是单纯的交通枢纽,而将进化成为集购物、餐饮、服务于一体的多元生活圈。
从早餐到午餐,从便当到咖啡,从商品零售到服务体验,地铁商业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无人零售、智慧餐车、即时配送等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为都市人创造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五元早餐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流量、数据和消费场景的深度博弈。当地下空间被重新定义,当通勤之路变得充满无限商机,这场发生在地铁里的早餐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