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伊丽莎白》领衔,上海文化广场年末重磅推出德法音乐剧盛宴”
维也纳的现代回响:当莫扎特遇见摇滚交响
2025年11月,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将以音乐剧版音乐会形式登陆上海文化广场,这将是该剧继2016年亚洲首演后的第三次来华。制作方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剧院此次带来全新升级版本——由30人管弦乐团现场演绎融合巴洛克与摇滚元素的配乐,而主角标志性的”金色假发+现代皮衣”造型,将莫扎特反叛的一生视觉化呈现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摇滚演唱会。

音乐学者周黎明指出:”剧中《如何摆脱你的影子》等经典唱段,实际构建了天才与庸常的哲学对话。”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出将启用沉浸式环形投影技术,莫扎特手稿《安魂曲》的乐谱将随音符实时解构重组,形成独特的”视觉赋格”。制作人透露,上海站特别增设中文电子字幕系统,首次实现德语唱词与中文诗意的同步投射。
死神与皇后的永恒之舞:《伊丽莎白》的9000场传奇
作为德语音乐剧史上巡演场次最多的作品,《伊丽莎白》此次上海演出将复刻维也纳版标志性的”死神之翼”机械装置——重达1.5吨的钢结构羽翼可完成360度旋转,与主演形成极具张力的空间对话。该剧服装总监亲赴上海监督,确保19世纪宫廷礼服上2000余颗手工缝制水晶的璀璨效果。
历史学者发现,剧中”当我想跳舞”唱段暗合茜茜公主真实日记:”我的灵魂渴望像海鸥般自由”。这种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互文,使得2024年维也纳美泉宫特别批准,首次允许剧组在皇后生前寝宫拍摄宣传片。上海站演出前,文化广场还将举办”哈布斯堡王朝文物展”,展出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借调的茜茜公主珍珠项链复刻品。
法语双子星:塞纳河畔的爱情史诗
2026年1月,法语原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巴黎圣母院》将形成鲜明对比:
- 维罗纳的青春风暴:新版《罗朱》启用平均年龄23岁的卡司,舞台采用全息投影再现意大利古城,剧中”世界之王”唱段融入电子混音,舞美设计师称这是”给Z世代的文艺复兴”
- 圣母院的哥特狂欢:《巴黎圣母院》保留原版”走唱队”设计,但将卡西莫多的吊绳动作升级为无人机悬浮系统,其演唱《大教堂时代》时将在15米高空完成360度环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巴黎圣母院》中”美人”唱段将首次采用AI实时生成不同语言的歌词投影,实现法语原声与中文字幕的诗意同频。制作人透露,上海场次可能重现2019年巴黎圣母院火灾后特别版结尾——虚拟火焰中升起的玫瑰窗,将成为对历史创伤的艺术疗愈。
文化广场的”音乐剧宇宙”战略
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表示,此次排期暗含”音乐剧文明对话”的深意:德语剧的哲学思辨、法语剧的浪漫主义、爱尔兰《大河之舞》的肢体叙事、意大利童声合唱的纯真之美,共同构成表演艺术的”人类学样本”。
据内部数据,2025年文化广场会员中95后占比已达62%,为此剧院特别推出”音乐剧通识课”,通过AR技术让观众在观演前”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排练现场。更前瞻的是,中德制作团队已启动《梁祝》音乐剧计划,尝试将越剧唱腔与德语音乐剧结构融合——这或许预示着下一个跨文化经典的诞生。
结语
从莫扎特的琴键到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上海文化广场正在书写演艺产业的新范式:当科技让剧场边界消融,当经典被赋予当代表达,那些关于自由、爱情与死亡的永恒命题,终将在浦江两岸找到新的知音。正如《伊丽莎白》中死神唱诵的:”舞吧,直到星辰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