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成:在淬炼中保持真实,在成长中拥抱可能。
1998年的洪水与《相约一九九八》的旋律,构成了张新成童年记忆的双重底色。这位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演员,在采访中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清醒与通透。当被问及对20代的总结时,他只用了三个字——”挺好的”,却在这轻描淡写的背后,隐藏着十年演艺生涯的千锤百炼。

从《你好,旧时光》里阳光温暖的林杨,到《大宋少年志》中机敏过人的元仲辛;从《变成你的那一天》展现的反转魅力,到《县委大院》里的职场逆袭,张新成的角色谱系拒绝重复。在最新作品《淬火年代》中,他饰演的柳钧更是一个充满时代印记的矛盾体——一个理念先进却思想老成的青年,与由任程伟饰演的圆滑父亲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主义题材需要展现不藏拙的人物。”张新成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创作中的困境。在他看来,刻意塑造完美男主角不仅不现实,更是对生活本质的回避。柳钧的天真与理想主义,恰恰是这个角色最动人的血肉。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或许源于张新成童年时期对广告词的痴迷——那些直白喊出核心卖点的广告,构成了他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方式。
在数字算法主宰的今天,张新成反而怀念那个”所有人都听同样歌”的年代。纸质的、经过筛选的信息世界,创造了集体记忆的土壤。这种怀旧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对当下信息茧房的一种反思。正如他在《淬火年代》中诠释的柳钧,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
舞台与银幕之间,张新成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今年参演音乐剧《大江东去》的经历,让他重新体会到现场表演的紧张与魅力。那些”跟打仗一样”的后台时刻——提前一首歌的换装慌乱、临时找不到道具的即兴应对,都成为珍贵的职业记忆。”音乐剧真的挺难的”,这句朴实的感叹背后,是一个表演者对艺术的敬畏。
生活中的张新成保持着学习者的姿态。最近报了声乐课的他,坦言”人不可能一辈子不进步”。这种持续精进的态度,让人想起他提到的尼采哲学——充分释放生命力。对他来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重要的不是区分二者,而是在每个当下找到意义。傍晚偶然瞥见的紫蓝色天空,就能成为一天中的治愈时刻。
面对成名带来的困扰,张新成展现出难得的清醒。”这就是奥本海默的核弹,你没有回头路。”他用这个比喻描述公众人物无法逆转的处境。与其对抗现实,不如学会与之共处。这种接纳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认清边界后的主动调适。
即将30岁的张新成,愿望简单而深刻——”健康地活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而健康地活着,则意味着保持体验的能力与勇气。正如他所说:”只要还活着,就还能有体验,还有体验的话你就有更多可能。”
在价值观快速迭代的今天,张新成的演艺之路提供了一种参照——既不盲目追随潮流,也不固守陈旧模式,而是在每个角色的淬炼中,寻找与时代的真实对话。从20代走向30代,他带走的是”折腾”的勇气,留下的是对生命力的礼赞。这或许就是他在《淬火年代》中最深刻的领悟:人生如淬火,唯有真实经得起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