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年捐赠日军轰炸广州相册,365张照片揭开历史伤疤,见证正义与重生!”
2025年8月,一本尘封87年的相册跨越万里,从德国柏林来到中国广州。相册里,365张黑白照片记录着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景象——倒塌的骑楼、燃烧的教堂、哭泣的孩童、漂浮在珠江上的尸体……这些照片的捐赠者,是一位名叫奥斯卡·莱贝克的德国青年。他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曾是一名战地记者,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伤痛。

这本相册的回归,不仅填补了广州抗战史料的空白,更让世界再次看到那段被某些势力试图淡化的历史。而奥斯卡的选择,也让他成为继美国青年埃文·凯尔(捐赠南京大屠杀相册)、法国青年马库斯(捐赠淞沪会战照片)之后,又一位勇敢揭露战争真相的国际友人。
铁盒里的秘密:一个德国青年的挣扎
奥斯卡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曾是德国《柏林画报》的摄影记者,足迹遍布非洲、亚洲。1938年,他随军进入广州,亲眼目睹了日军轰炸后的惨状。他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却在回国后将这些照片锁进铁盒,从未公开。
2024年,奥斯卡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在地下室发现了这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后,他震惊了——照片里的广州,与他印象中的繁华都市截然不同。教堂倒塌、街道成废墟、平民在瓦砾中寻找亲人……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把刀,刺进他的心脏。
“我父亲晚年总是沉默,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什么。”奥斯卡回忆,“现在我才明白,他是在抚摸这些照片。”
面对这些影像,奥斯卡陷入两难:公开它们,可能会引起争议,甚至招致某些势力的攻击;但若沉默,这些历史的见证将永远被埋没。最终,他决定联系中国的研究机构,让照片“回家”。
历史的拼图:365张照片如何被确认?
为了确保照片的真实性,奥斯卡将扫描件发送给中山大学历史系。专家们迅速展开研究:
- 建筑细节比对:照片中的石室圣心大教堂、粤海关大楼、西关骑楼等建筑,与1930年代广州的老照片完全吻合。
- 德文标注破译:相册里的“Saikwan”(西关)、“TungShan”(东山)等德文地名,正是当时广州的粤语发音。
- 摄影技术鉴定:德国专业机构确认,相纸、显影剂均符合1930年代德国摄影工艺。
“这不是普通的相册,而是历史的铁证。”中山大学历史学者吴嘉豪说,“它填补了广州抗战影像的空白。”
照片里的广州,照片外的今天
2025年7月,奥斯卡带着相册来到广州。他沿着父亲拍摄的路线,重新走过这座城市——
- 珠江边:1938年,江面漂浮着尸体;2025年,游船画舫穿梭,情侣在岸边散步。
- 石室圣心大教堂:当年只剩断壁残垣,如今彩窗绚丽,钟声悠扬。
- 西关骑楼:曾经被炸成废墟,如今商铺林立,老广们喝着早茶,谈笑风生。
“我父亲拍下的是毁灭,而我看到的是重生。”奥斯卡说。
为什么这些照片如此重要?
- 揭露战争罪行:日军轰炸广州是二战期间对平民无差别攻击的典型案例,这些照片是无可辩驳的证据。
- 对抗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认侵略历史,而影像是最有力的反驳。
- 国际正义的延续:从南京大屠杀相册到广州轰炸影像,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站出来,守护历史真相。
结语:历史不会沉默
奥斯卡的捐赠,让365张照片终于回到它们本该在的地方——历史的展柜里,而非尘封的铁盒中。
“有些画面,需要时间才能被理解。”这是罗伯特·莱贝克生前写下的一句话。如今,这些照片不仅被理解,更被铭记。
在中山大学博物馆,相册静静陈列,参观者驻足凝视。窗外,荔枝树郁郁葱葱,孩子们的笑声传来——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