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大桥惊现两千盒未过期胃药,暴露药品流通末端监管漏洞,溯源调查仍在进行。”
8月的榕江水面波光粼粼,老北河大桥车流如常,但桥墩旁那片绿化带却因一场离奇的药品倾倒事件成为舆论焦点。两千余盒即将到期的枸橼酸铋钾颗粒如废弃垃圾般露天堆放,这个颇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场面,不仅牵出药品流通体系的监管难题,更折射出医药行业转型期的深层阵痛。

一、蹊跷倾倒现场:特殊药品的”非正常死亡”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涉事地点位于大桥东侧50米处的市政绿化带。根据目击者提供的照片,印有”哈尔滨三联药业”字样的白色药盒呈金字塔状堆积,部分包装盒因雨水浸泡已出现变形。这种用于治疗胃溃疡的铋剂药物,去年底刚被国家药监局转为非处方药,其市场价约为28元/盒,按此计算被弃药品总价值超5万元。
“整箱的药品封条都没拆,就这样当垃圾扔了实在蹊跷。”在附近经营渔具店的陈先生回忆,最早在8月11日就发现有零星药盒散落。更令人困惑的是,这批药物有效期至2025年8月31日,距离过期尚有半月,完全符合《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流通期限。
二、药品流通暗流:三大可疑流向浮出水面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批量药品异常处置背后,往往存在三种可能路径:
- 渠道压货危机某医药公司区域经理透露,在”两票制”改革后,部分经销商面临库存压力。”特别是处方药转OTC的品种,医院渠道清退的库存需要快速消化,有些代理商会违规处理临期药品。”
- 医保骗保余波2023年广东曾破获利用相似胃药虚开医保处方案件。医疗反腐专家指出,问题药品可能涉及灰色交易,作案者为销毁证据选择野外弃置。
- 运输环节漏洞哈尔滨至揭阳的药品冷链运输需经多个中转站。物流行业人士表示,不排除运输途中出现温控失效导致药品报废,承运方为逃避责任私自处置。
三、监管链条断裂:从生产到销毁的追踪困境
尽管街道办已启动溯源调查,但实际操作面临诸多难点。记者查询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发现,此类非特殊管理药品仅需记录到一级经销商。哈尔滨三联药业质检部门回应称,这批药品批号为20230805,系2023年8月生产,出厂时全部流向广东某医药公司。
“药品就像断线的风筝,离开工厂后就难追踪。”某药监系统人士坦言,现行法规对药品报废处理的规定模糊,尤其对商业公司库存药品的销毁缺乏强制报备要求。这导致价值数万元的合格药品,可能仅因”不便返厂”就被随意处置。
四、行业转型阵痛:OTC转换背后的市场博弈
值得关注的是,涉事药品恰好处在处方药转OTC的政策窗口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转为OTC的药品中,约23%出现了渠道混乱情况。某连锁药店采购总监分析:”处方药转OTC后,医院库存要向零售端转移,这个过程中容易产生’甩货’行为。”
记者暗访揭阳部分药店发现,同款枸橼酸铋钾颗粒零售价已从38元/盒降至25元/盒。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价格倒挂可能导致部分经销商选择非正规方式处理库存。
五、制度补漏迫在眉睫:专家呼吁建立药品”临终关怀”机制
面对频发的药品异常处置事件,法学专家提出三点建议:
- 建立药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将报废环节纳入监管
- 出台《药品销毁管理办法》,明确企业主体责任
- 设立区域性的合规药品回收点,杜绝野外弃置
“这不是简单的垃圾清理问题。”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教授强调,”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处置必须符合规范,否则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用药安全隐患。”
截至发稿,揭阳市市监局已介入调查。本事件暴露出从”新药上市”到”药品报废”的全链条监管尚存空白,如何构建更严密的药品安全防护网,值得相关部门深思。记者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追踪这批”流浪药品”的真正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