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不能总靠曝光推动,制度预防胜过事后灭火。”
近日,安徽淮北濉溪县百善镇一处河流因水体发黑发臭引发关注。视频中,当地村民反映污染是附近工厂排污所致,而这条”黑水河”紧挨着高标准农田,农民无法用于灌溉。8月14日,濉溪县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网民反映情况基本属实,已采取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负责人作出停职处理。这起看似普通的环保事件,实则折射出我国基层环境治理中的深层困境——为何总是要等到问题被曝光、舆论发酵后,地方政府才会”高度重视”、”立即行动”?

从通报内容看,当地政府的反应不可谓不及时。成立联合调查组、采取筑堤截污等措施、对相关负责人停职处理,这一系列动作看似雷厉风行。但值得深思的是,水体污染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为何在村民长期反映、问题日益严重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为何总要等到问题被网络曝光、引发舆论关注后,才启动所谓的”高度重视”模式?这种”媒体驱动型”治理模式,暴露了基层环境监管的被动性与滞后性。
类似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并不鲜见。2023年河南商丘”鱼塘污染事件”、2024年湖南某地重金属污染农田事件,无不是先有群众长期反映无果,后经媒体曝光才得到迅速处理。这种治理逻辑形成了一个怪圈:群众投诉→部门推诿→媒体曝光→领导批示→迅速处理→平息舆论。在这个循环中,真正的问题解决机制被异化为舆情应对机制,环境治理的主动性让位于舆论压力的被动反应。
濉溪县的情况通报中提到”对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负有监管责任的分管负责人作出停职处理”,这种问责固然必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停职背后的制度性缺失。为什么监管责任会落空?基层环保部门是否具备足够的执法能力和独立性?是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污染企业的纵容?这些系统性问题不解决,仅靠事后问责几名干部,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从技术层面看,黑臭水体治理在我国已有成熟方案。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明确提出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目标。十年过去,相关技术更加完善,为何在基层执行中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监管漏洞?这反映出环保技术方案与基层执行能力之间的鸿沟。一方面,基层环保部门人员专业性不足、监测设备落后;另一方面,环保执法常受到地方经济发展考量的制约,导致技术方案难以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的污染水体紧挨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如果连这样的重点区域都无法避免污染威胁,那么普通农田的环境安全又如何保障?这提醒我们,环境治理需要系统思维,不能将农业、环保、工业等领域的政策割裂开来。农田环境保护应当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而非事后补救的对象。
从村民反映到政府通报,我们看到了基层环境治理中信息传递的阻滞。在自媒体时代,这种信息不对称正在被打破,但由此形成的”媒体驱动治理”模式并非长久之计。建立常态化的环境问题发现和响应机制,让村民的投诉能够直接、有效地触动监管体系,才是治本之策。这需要完善基层环保网格化管理,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基层干部主动发现问题而非掩盖问题。
濉溪县在通报中表示”将在全县范围内举一反三,开展类似问题排查”,这种表态值得肯定,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排查结果和长效机制。环境治理最忌”运动式”整改,风头一过一切照旧。真正的”举一反三”应当是通过这一事件,检视整个环境监管体系的薄弱环节,从人员配备、技术支撑、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强化,而非仅仅处理几个责任人了事。
黑臭水体问题表面上是环境问题,深层次则是发展方式问题。当地方经济发展仍然高度依赖一些高污染产业时,环保监管就难免投鼠忌器。因此,解决类似问题不能止于末端治理,更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这既需要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地方主政者的远见与魄力。
每一次环境事件的曝光和处理,都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考验。濉溪县此次的快速回应值得肯定,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未雨绸缪而非亡羊补牢。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核心在于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变舆论驱动为制度驱动。只有当每一个污染苗头都能通过常态化机制得到及时处理,而非等到问题严重到被网络曝光时才”高度重视”,我们才能说真正建立了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从濉溪这起事件可以看出,我国基层环境治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关系着农民能否用上干净的水灌溉农田,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折点,推动基层环境监管从”媒体驱动”真正转向”制度驱动”,让每一方水土都能得到应有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