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续面事件”升级法律战:商家擅拍儿童视频引发网络暴力,母亲为护子肖像权正式起诉,折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盲区。
2025年8月的郑州”饸饹面馆续面事件”,从一碗面条的消费纠纷,升级为涉及未成年人肖像权、网络暴力的法律案件。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争议,因商家擅自拍摄并发布未成年人影像而演变为具有典型意义的法治事件,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公民权益保护的新挑战。

事件脉络:三次反转的舆论风暴
8月13日:面馆老板在网络发布视频,指控7名顾客(含4名儿童)”一碗面续三次”的”薅羊毛”行为,引发第一轮网络声讨。数据显示,该视频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800万次,马女士个人信息遭人肉搜索,相关辱骂评论超5万条。
8月14日:马女士出示消费记录自证清白——实际消费140.58元(含团购羊排等),仅续面两次。关键转折点是商家追至另一店铺拍摄儿童哭泣视频并二次传播,涉嫌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
8月15日:在街道办调解下达成书面和解,商家承诺删除视频并道歉。但当晚商家直播中发表”七匹狼”等不当言论,和解协议宣告破裂。
8月16日:马女士宣布正式提起诉讼,重点追究未成年人肖像权侵权责任。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披露,已收集到32条商家传播未成年人影像的证据。
法律焦点:未成年人权益的”数字围墙”
本案核心在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2条与《民法典》第1019条的交叉适用。商家未经监护人同意拍摄并发布未成年人影像的行为,已构成双重违法:
- 民事侵权: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责任
- 行政处罚: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53条,可处10万元以下罚款
更严重的是,视频传播导致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暴力,符合《刑法》第246条侮辱罪的构成要件。中国政法大学未成年人事务研究院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类似案件同比增长47%,但实际追责率不足20%。
网络暴力: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公害”
本案展现了网络暴力的典型传播路径:
- 片面叙事:商家选择性呈现”续面”片段
- 标签化攻击:将消费者污名化为”七匹狼”
- 次生伤害:波及未成年人校园生活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磊指出:”该事件中网络暴力呈现’涟漪效应’——首轮针对消费行为,次轮针对维权举动,最终演变为对未成年人的集体欺凌。”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二次传播量是原发的17倍,平台审核机制存在明显疏漏。
商家悖论:流量经济下的法律盲区
涉事面馆老板的”和解-反悔”行为,暴露部分商家在流量诱惑下的法律认知误区:
- 错误认知:认为删除视频即免除责任(实际需消除所有影响)
- 矛盾行为:表面道歉却直播”卖惨”收割流量
- 历史劣迹:拖欠工资等前科反映诚信缺失
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网络交易经营者合规指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消费纠纷进行不当营销。涉事商家在直播中暗示消费者”占便宜”,已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
司法新动向: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强化
本案恰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实施:
- 举证倒置:要求信息发布者证明已获监护人同意
- 惩罚性赔偿:对恶意传播者最高可判三倍赔偿
- 平台连带责任:未及时删除侵权内容需担责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8月16日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类似案件中判决精神损害赔偿的平均金额已升至8000-20000元区间。
消费者启示:维权取证全攻略
马女士最终选择诉讼的关键,在于其完整的证据保全:
- 消费凭证:线上线下支付记录相互印证
- 视频存档:商家原始视频及传播范围公证
- 损害证明:儿童心理评估报告、同学证言
- 平台记录:网络暴力言论时间戳取证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提示:”消费者遇类似纠纷,应在第一时间完成’三录’——录现场、录屏幕、录链接,并通过’权利卫士’等官方APP进行区块链存证。”
深层反思:数字时代的公民素养
“续面事件”暴露出三大社会课题:
- 商家伦理:争议营销的边界何在?
- 平台责任:如何阻断侵权内容传播链?
- 网民理性:如何避免被片面信息煽动?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5网络空间治理蓝皮书》显示,83%的网络暴力事件源于片面信息传播。本案中,那些未核实真相就攻击儿童的网民,同样需要反思。
随着马女士正式提起诉讼,这起事件已从市井纠纷升格为具有标杆意义的法治案例。它警示我们: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维护权益需要法律武器,而尊重他人权益则是基本的数字公民素养。当商家忙着收割流量时,别忘了法律的天平从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