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土地的对话:《听,谁在唱歌》如何用音符丈量大凉山的文化深度

《听,谁在唱歌》以彝族火把节为背景,通过即兴采风创作展现口弦、毕摩诵唱等非遗艺术,于适团队在花儿大会与篝火夜话中完成从《那些花儿》到原创曲《何时再相逢》的文化转译,开创沉浸式音乐综艺新范式。

在娱乐至上的综艺时代,一档名为《听,谁在唱歌》的音乐采风节目以独特的文化姿态闯入观众视野。这档由东方卫视推出的创新节目,以”采风+即兴创作”为模式,由演员于适担任发起人,携手胡海泉、莫西子诗等音乐人组成”寻乐团”,深入中国各地挖掘传统文化宝藏。首站选择四川大凉山,正值彝族火把节前夕,节目用音符与镜头记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市集里的音乐密码:彝族口弦与毕摩诵唱

大凉山民间市集成为了”寻乐团”的第一站课堂。这里不仅是瓜果蔬菜的交易场所,更是彝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银饰工匠敲打出的叮当声,老艺人指尖流淌的口弦乐音,毕摩诵经时击鼓的节奏,共同构成了彝族特有的声音景观。

彝族口弦,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器,以其”浑厚与清脆交织”的音色震撼了音乐人们。口弦演奏者仅用一片竹片或铜片,配合口腔共鸣,就能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山泉叮咚、鸟鸣啾啾、风声呼啸。胡海泉在节目中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人声合成器’,比任何电子设备都更有生命力。”

而毕摩(彝族祭司)的诵唱则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另一维度。这种融合了宗教、历史、医学、天文等知识的古老诵唱,有着严格的音律体系和节奏模式。莫西子诗,这位本身就带有彝族血统的音乐人,在现场不由自主地跟随节奏摇摆,他说:”这些声音里有彝族的灵魂密码。”

溪流边的即兴创作:从生活场景到音乐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在节目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于适与莫西子诗坐在集市旁的河道边,看着溪水流淌、孩童嬉戏,即兴哼唱出”看见,小溪在我面前流过,它要流向哪里”的质朴歌词。这种不加修饰的创作过程,展现了音乐最本真的状态——对生活瞬间的捕捉与表达。

即兴创作(即兴音乐)在彝族文化中本就有着深厚传统。彝族的”阿惹妞”情歌对唱、劳动时的”打场歌”,都是根据情境即兴编词演唱。节目组巧妙地借用了这一传统,让专业音乐人在田野场景中放下技巧,回归音乐的本源。正如韩庚在节目中所说:”在这里,音乐不是制作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服饰与绣活:穿在身上的文化史诗

深入呷古村,”寻乐团”成员们换上彝族服饰,亲身体验贴布绣、裹布绣等传统工艺。这些看似简单的针线活,实则蕴含着彝族的历史记忆和审美密码。于适参与绣活制作时,当地绣娘告诉他:”每一针都是故事,每一线都是历史。”

彝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其纹样记载了迁徙路线、家族历史甚至战争记忆。传统工艺的复兴在大凉山已成趋势,许多彝族青年开始重拾祖辈技艺。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90后绣娘如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古老工艺焕发新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是”寻乐团”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

花儿大会:彝族青年的文化自信舞台

大凉山彝族的花儿大会是节目中的高潮场景。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舞台,彝族青年争夺”金索玛”(最佳女歌手)、”金鹰”(最佳男歌手)荣誉的热烈场面,展现了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蓬勃生命力。

19岁的”金鹰”得主曲木依沙用纯正的”彝族rap”征服了观众。这种将彝族传统唱腔与嘻哈节奏结合的创新形式,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正如戴佩妮在节目中所说:”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制古董,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节目中,彝族姑娘石洛、吉马的故事尤为动人。她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在传统与变革间寻找平衡点。石洛说:”我们唱老歌,也写新歌;我们穿民族服装,也玩滑板。”这种多元身份认同,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音乐重构:从《那些花儿》到《不要怕》

“寻乐团”在花海中改编朴树的《那些花儿》,融入彝语歌曲《不要怕》的片段,完成了一次跨越文化的音乐对话。莫西子诗解释这一创作意图时说:”我们想展现彝族姑娘像索玛花(杜鹃花)一样的坚韧品质。”

这种音乐重构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基于对两种文化深层次共鸣的理解。《那些花儿》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怀,与彝族《不要怕》中面对困境的勇气,在情感维度上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胡海泉在改编过程中提出:”我们应该保留朴树原曲的忧伤底色,但加入彝族音乐向上的力量感。”

篝火旁的告别:《何时再相逢》的文化回响

节目尾声,面对跳动的篝火,于适唱起自己作词作曲的《何时再相逢》。这首歌的旋律简单却富有感染力,歌词中”朋友相聚、篝火闪烁”的意象与彝族火把节文化高度契合。于适表示:”这首歌是我来大凉山之前写的,但到了这里才发现,它好像本就属于这个地方。”

篝火在彝族文化中是团聚与交流的象征。在即将到来的火把节上,”寻乐团”将带来《何时再相逢》的合唱版演出,完成从个人创作到集体表达的转变。这种转变本身也是对彝族集体文化的一种致敬。

文化综艺的新可能:从表演到体验的范式转变

《听,谁在唱歌》的成功尝试,为文化类综艺开辟了新路径。不同于传统音乐节目聚焦舞台表演和竞技,这档节目让音乐人走出演播室,深入文化现场,在体验中创作,在交流中创新。这种”沉浸式采风”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节目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想做文化的搬运工,而是要做文化的翻译者。通过音乐人的视角和创作,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这一理念在首期节目中已初见成效——当彝族老艺人听到年轻音乐人改编的传统曲调时,脸上露出的笑容,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瞬间。

随着节目播出,”寻乐团”还将前往更多文化现场,用音乐记录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这种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尝试,不仅丰富了综艺节目的文化内涵,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在娱乐与深度之间,《听,谁在唱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