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奥运奖牌得主集体转籍土耳其,世界田联宽松政策引发争议

牙买加三名奥运田径奖牌得主因本国保障不足转投土耳其,暴露世界田联归化政策宽松及全球田径运动员保障缺失问题。

三位刚刚为牙买加赢得奥运荣誉的田赛名将,为何在巴黎奥运会后集体转身,投入土耳其的怀抱?世界田联宽松的归化政策背后,是全球田径运动员面临的现实困境。

牙买加田协日前公布的本周末开幕的田径世锦赛参赛名单中,三位巴黎奥运会奖牌得主——铁饼冠军罗杰·斯托纳、跳远银牌得主韦恩·平诺克和铅球铜牌获得者拉金德拉·坎贝尔集体缺席。这三位牙买加田径明星已入籍土耳其,正式进入为期三年的“等待期”,为2028年代表新国家出战洛杉矶奥运会做准备。

这一集体“移籍”事件不仅对牙买加田径造成巨大冲击,更暴露了世界田联在归化政策监管方面的长期漏洞。

牙买加,这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加勒比小国,过去20年在世界田坛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短跑传奇。从博尔特到弗雷泽,一代代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熠熠生辉。然而,在短跑荣耀的光芒背后,牙买加的田赛运动员却长期面临被忽视的困境。

斯托纳在巴黎荣获男子铁饼冠军,不仅是牙买加在这届奥运会的唯一一枚金牌,也是该国田赛项目奥运首金;平诺克获得男子跳远银牌,坎贝尔则摘得男子铅球铜牌。三人斩获的奖牌,占据牙买加巴黎奥运会奖牌总数的一半。

“奥运会后,我们本有所期待。为国家赢得了奖牌,我以为会得到更多支持。但最基本的保障都缺失了。”斯托纳坦言,转投土耳其的决定虽不轻松,但从职业发展角度来看非常合理。

为备战巴黎奥运会,坎贝尔一边坚持训练,一边在披萨店兼职以贴补训练开支。他透露,去年仅从牙买加田径协会获得少量津贴,“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很仓促。下次我希望能全力准备,我相信成绩会更好”。

相比之下,土耳其提供的条件极具吸引力:除每月向三位运动员提供津贴外,还将向每人支付50万美元签约费;此外,土耳其会向奥运金牌得主发放38万美元奖金;若选手同时打破奥运纪录,还会额外奖励10万美元。

世界田联2018年修订的国籍变更规则规定:运动员一生只能更改一次国籍;需经历三年等待期才能代表新队伍参赛;要证实运动员与新国家有“真实、紧密且可信的联系”。然而,这些要求的约束力明显不足,“真实、紧密且可信的联系”的判定缺乏量化标准,存在巨大弹性操作空间。

与田径相比,其他体育项目的国籍变更规则要严格得多。国际足联要求球员需满足与新政国籍国家的血缘关联,或年满18岁后在新国籍国内连续居住五年;国际篮联则规定,球员年满17岁后代表过某一国家参加国际赛事,则终身不能代表另一国家出战。

这种宽松的归化政策环境,已成为部分国家定向吸纳田径人才的窗口。除了土耳其,巴林、卡塔尔等西亚国家都通过类似方式吸纳人才,尤其是非洲的中长跑选手。巴黎奥运会上,巴林的两位田径奖牌得主——男子3000米障碍赛冠军温弗雷德·亚维和女子400米亚军萨勒娃·纳赛尔,分别来自肯尼亚和尼日利亚。

去年奥运会后,三级跳远亚军里基茨曾表示,希望牙买加在巴黎的田赛成绩能激励下一代运动员。但如今明星运动员集体转投土耳其的现状,对该国田径人才梯队建设和田赛项目发展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

这无法单纯怨怪移籍运动员。在本国投入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去寻找更好的保障。虽然田径是基础大项,但商业化发展缓慢,运动员平时缺少稳定收入,尤其是来自小国的运动员即使取得成绩,也难以获得赞助商支持。

世界田联的政策如此宽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移籍留下口子,保持部分运动员的流动。这种东打一块补丁,西打一块补丁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本质问题的妥协——全球田径运动员,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选手,缺乏基本的经济保障和职业发展支持。

牙买加三位奥运奖牌得主的集体转籍,不仅是一个国家田径人才的流失,更是全球体育资源不平等分配的一个缩影。世界田联宽松的归化政策表面上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选择,实则暴露了国际体育组织在保障运动员权益方面的不足。

当运动员不得不在国家荣誉与个人生计之间做出艰难选择时,受伤的不仅是像牙买加这样的体育强国,更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精神。世界田联需要重新审视其归化政策,不仅要堵住规则漏洞,更要从根本上改善全球田径运动员的生存环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