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同比下降0.4%,食品价格大幅回落是主因,服务消费韧性彰显经济结构优化趋势。
国家统计局9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4%,环比持平。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当前中国消费市场的复杂图景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食品价格大幅回落成主要拖累因素
仔细分析CPI结构可以发现,食品价格的大幅下降是导致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4.3%,影响CPI下降约0.7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下降15.2%,蛋类价格下降12.4%,猪肉价格下降16.1%,这些民生食品价格的显著回落,直接拉低了整体物价水平。
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季节性因素,也反映了供给端的持续改善。今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保持稳定,生猪产能处于合理区间,蔬菜水果供应充足,使得食品价格总体保持平稳下行态势。从积极的角度看,食品价格的回落减轻了居民日常生活负担,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压力有所缓解。
服务价格保持韧性,消费升级趋势持续
与食品价格走势形成对比的是,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6%,展现出较强的韧性。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整体物价水平有所回落,但服务消费仍然保持活跃,消费升级的趋势仍在延续。
分类来看,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8.6%、1.8%和1.8%,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也分别上涨1.0%和0.9%。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居民对高品质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环比数据显露企稳迹象,鲜菜价格反弹明显
从环比数据看,8月份CPI与上月持平,显示出物价走势可能正在趋于稳定。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特别是鲜菜价格上涨8.5%,成为拉动食品环比上涨的主要力量。这一变化与8月份部分地区受到天气因素影响,蔬菜供应短期紧张有关。
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0.1%,服务价格环比持平。这些细项数据表明,当前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通缩压力。
结构性特征明显,经济转型深化
CPI数据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一方面,传统消费品价格有所回落,另一方面,服务类和升级类商品价格保持上涨。这种分化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直观体现。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同时,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消费业态和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消费供给,满足了多样化需求。
宏观政策仍有空间,稳增长措施持续发力
CPI的温和运行为宏观政策实施提供了一定空间。当前物价水平总体可控,不存在通胀压力,这使政策层面能够更加专注于稳增长、促就业等目标。
今年以来,一系列促消费政策陆续出台,各地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为物价总体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展望:物价有望逐步回稳
展望后期,随着季节性因素减弱和需求持续恢复,CPI有望逐步回稳。食品价格可能继续呈现季节性波动,但总体将保持平稳;服务价格预计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反映消费升级的持续进展。
同时,全球经济形势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等外部因素也需要密切关注。总体来看,中国物价水平将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8月份CPI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元的经济图景:既有食品价格回落带来的生活成本下降,也有服务消费持续升级展现的经济活力。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宏观政策精准施策和市场需求持续恢复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