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彩绘蛇头石掀起文旅创新与公共安全的边界之辩,提醒公共艺术需在创意与责任间找到平衡。
在河南登封玉皇沟,一块被彩绘成蛇头的天然石头,正在掀起一场关于公共艺术与安全风险的激烈辩论。这个突然走红的“蛇头石”,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绿油油的色彩,既有人赞其为“艺术创新”,也有人直呼“安全隐患”。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文旅产业发展中艺术表达与公共安全之间的深刻矛盾。

▌一块石头的魔幻现实
事情起源于几张在网络上疯传的照片。一块天然岩石被人用彩绘手法改造成栩栩如生的蛇头:绿色的鳞片、瞪大的双眼、张开的嘴巴,远看足以以假乱真。这个位于玉皇沟景区附近的“艺术品”迅速引爆网络,引发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
一方网友为之喝彩,认为这是“脑洞大开的艺术创作”,“为自然景观增添了趣味性”;另一方则强烈反对,直言“大老远看见这么个玩意儿,不得做噩梦”,“带孩子去的,万一吓着了怎么办?”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让这块普通的石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艺术创新还是安全隐患?
当地管委会很快出面回应,承认这确实是官方所为,解释称因为石头天然形似蛇头,所以进行了艺术加工“为了好玩”,并强调“没危险,放心玩”。但这种保证在许多人看来显得苍白无力。
问题的核心在于: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时,创作者的权利与公众的感受之间应该如何平衡?艺术表达的自由是否应该受到公共安全的限制?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对游客心理影响显著。优秀的设计能够让人放松愉悦,而不恰当的设计则可能引发焦虑和恐惧。蛇作为一种常见的恐惧源,其逼真形象出现在自然环境中,确实可能对部分游客、特别是儿童产生心理压力。
▌文旅创新的两难困境
这块蛇头石的出现,反映了当前文旅产业追求创新中的困境。各地景区都在努力打造特色景观,寻求差异化竞争。但这种创新如果缺乏对游客体验的全面考量,就可能适得其反。
类似的情况并非首例。过去一些景区为了吸引眼球,曾推出过各种奇特景观,有的成功成为网红打卡地,有的则因引发争议而被撤除。这些案例都给业界提供了宝贵教训:公共艺术创作需要规范,景区安全管理需要完善。
▌寻找平衡的解决方案
在这场争议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保留艺术创意的同时,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潜在风险:
增加明确的安全提示和说明牌,让游客有心理准备;
考虑采用更卡通化的设计风格,减少恐怖元素;
将蛇头石改造为教育性景观,加入相关科普内容;
设置观景距离标识,避免游客过度靠近;
开展公众意见征集,让社区居民和游客参与决策过程。
▌公共艺术的社会责任
公共艺术与画廊中的个人创作不同,它面向的是不特定的广大公众,这就赋予了创作者更大的社会责任。艺术家和景区管理者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游客可能产生的各种反应。
好的公共艺术应该能够引发思考、带来愉悦、促进交流,而不是制造恐惧和争议。这需要创作者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文旅产业的未来方向
玉皇沟蛇头石事件虽然看似小事,却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保障游客体验?如何平衡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
未来的景区建设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心理感受。创新不应该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更应该为游客创造价值、带来美好体验。
▌结语:寻求共识的道路
这场关于一块石头的争论,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利益和观点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各方的智慧和包容。
也许最终,我们能够找到既尊重艺术创新,又保障公共安全的解决方案。让玉皇沟的这块石头,不仅成为网红景点,更成为推动公共艺术规范发展的契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理性的讨论和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艺术与安全之间找到那条恰到好处的边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