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学费持续上涨,学子们通过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艰难负重,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成本的深层困境。
一年25000元的学费,一个月4000元的暑期工收入,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大学新生小南的故事,揭开了民办本科院校学费高企的现实,以及无数家庭为此付出的艰辛。
开学前夕,一则关于大学新生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即将就读于长春建筑学院的小南,为了筹集一年25000元的学费,暑假在一家饭店打工挣了4000元。然而,当地教育局创建的助学贷款QQ群中混入的骗子,骗走了他辛苦挣来的3000元。
诈骗案背后,更令人揪心的是民办本专科院校学费持续上涨的现实。澎湃新闻的调查显示,超八成民办学校学费较2020年有所上涨,其中民办本科平均上涨5734元/学年,民办专科平均上涨3146元/学年。
学费重压下的青春抉择
桃子是华南地区一所民办“二本”院校的经管专业学生。每年25000元的学费,加上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让这个普通家庭倍感压力。“整夜整夜失眠”的她,甚至考虑办理休学一年,全职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报公办滑档,读专科又不甘心”——这是桃子选择民办本科的无奈理由。她对所学专业并无兴趣,觉得“课很水”,却不得不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她的父母两人加起来四五个月的收入,才勉强够支付她一年的学费。
为了减轻压力,桃子在校内送外卖。她用一辆小推车将十元一份的炒粉送到各个寝室楼下,每单只能赚取1.5元的微薄收入。赶上午晚高峰,一趟能挣二三十元。周末时段,学生们还需要在群里抢单子。
助学贷款与兼职打工的双重压力
在四川一所民办“二本”院校就读的李茹,一年学费15000元。她通过助学贷款缓解压力,大一时贷款12000元,大二贷了16000元。虽然在校期间免息,但毕业后每年需要承担2.9%的利息,逾期年利率更高达3.77%。
除了学费,学校还以代收服装费、生活用品费等名目收费。校服每学期只强制穿一次——开学升旗的时候;寝室被褥、蚊帐、脸盆、水桶都强制统一购买。李茹一年的总支出达到近23000元。
寒假期间,李茹和同学一起去电子厂打工。流水线上的长白班,“上班时天是黑的,下班时也是”。但她仍然坚持:“希望用四年的辛苦换得一定程度的稳定,将来考公务员或者找新媒体运营工作。”
不同的选择,相同的挣扎
洪叶在南方一所民办高校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每年学费39000元。作为“全家第一个大学生”,他的父母愿意用打工的钱支持他读书。他没有申请助学贷款,因为“父母一听到‘贷款’两个字,就觉得不太好。”
虽然课业繁重,“从早到晚都是课,没时间去搞别的兼职”,洪叶对学业前途充满憧憬。他计划考研,走学术路线,为此积极参与学术竞赛。虽然官方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但他还需要自己贴钱支付报名费、软件会员费和论文版面费。
2015年参加高考的秋心,如今在网上劝说考上民办本科的后辈不要放弃。她深知,放弃可能意味着重蹈她高中同学的覆辙——快毕业找工作,一碰壁就自怨自艾,将所有不如意归咎于没读本科。
秋心自己也曾因为读民办本科而让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开学我爸就去借钱交学费了。”她选择的是学费相对便宜的民办本科,一学年15000元,相当于她家半年的生活费。
兼职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上大学后,秋心卖力兼职。最初“去做了很多苦力”,在商圈推销牛奶、软饮,给新开的儿童乐园当向导。大二时,她成为学校财务处的学生助理,这是为贫困学生专设的勤工助学岗位。
“兼职挣不到多少钱,”秋心总结道,“相比之下,像我们这种文科类的,期末努力一下,让老师印象好点,奖学金比兼职的钱多得多了。”
因为能给同学介绍打工机会,大一大二时她在班里人际关系很好。到了大三,为了考证早出晚归的她反而被视为异类——这可能源于被贴上“三本”标签后,一些同学自我评价偏低,对未来“看空”。
就业市场中的民办本科标签
秋心参加招聘会时经常碰壁:“很多单位会当面告诉你,不要民办(院校的),有的直接把简历还给你。”她最终考取了一所“一本”院校的研究生,感慨道:“所有老师都可以给你推荐实习、推荐单位,可以带你去企业做研讨。这就是我在‘三本’完全不可能想象的。”
2023年底,刘鹤清曾在兼职群里发泄情绪:“高三贪玩了,现在怕没有书读,真想过跳楼。”他本以为自己上不了本科,而民办本科学费又太贵。
最终,刘鹤清考上了一所公办二本,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他说,大学专科院校有类似专业,但同学们大多认为本科生更好就业,一些考分贴着二本分数线的学生,只能咬牙承担一年三四万元的学费去读民办本科。
民办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在提案中指出,民办高校绝大多数依靠学费滚动发展——学费占学校总收入的85%以上,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筹资能力不足。
她认为,民办教育不仅资金单薄,还面临教职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为此,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财政扶持力度,也要引导民办高校明晰办学定位、办学特色,避免同质化。
与此同时,民办本科招生难现象已存在多年,这在今年尤为严峻。据各地考试院信息,今年一些民办高校多次征集志愿、分数线降低数十分,仍无法招满。招生难、学费高,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青春在“紧平衡”中前行
在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读会计学的尔尔坦言,填报专业时“志在四方”,想远离生源地。三年后,她有些后悔。一年16000元的学费已让家庭不堪重负,而“家离得比较远,到了大型节假日,大部分本地学生都可以回家”,她只能留在宿舍或打零工,因为负担不起回家的飞机票钱。
三年大学时光把她变成了一个“大人”,变得精打细算。论及同学们,尔尔觉得,能自力更生、不问家里要钱的,就是很厉害的人。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折射出民办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在学费连年上涨的背景下,学生们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艰难前行。他们的坚持,源于对本科学历价值的认同,也源于对更好未来的期待。
民办本科学费上涨的背后,是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等多重问题的交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选择民办本科意味着要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对于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在学业与兼职之间寻找平衡。
在这个看似“恶性循环”的困境中,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为民办教育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这些年轻人创造更加公平的受教育环境。毕竟,教育的价值,不应该被价格标签所定义;青春的选择,也不应该被经济压力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