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17年行政审判白皮书:一部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活态史,见证从司法倒逼到府院共治的治理智慧跃迁。”
2025年6月5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第十七次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这份厚度不足百页的司法报告,承载的却是中国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最鲜活的实践样本。从2008年首次发布至今,这份白皮书已从单纯的案件统计演进为法治建设的”南阳方案”,其背后折射出的司法与行政互动智慧,值得置于中国法治进程的大视野下深入解读。

一、数据背后的治理变革:从”双上升”到”双下降”的转型之路
2024年的审判数据呈现标志性拐点:
- 案件总量:1892件,同比下降12.3%,较2015年峰值(3276件)下降42%
- 败诉率: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占比14.7%,较2020年(28.6%)近乎腰斩
- 协调化解率:通过”1+2″机制实质化解争议占比61%,创历史新高
这种变化绝非偶然。南阳中院行政庭庭长侯大勇指出:”数据变化的本质是治理理念的转变——行政机关已从’怕当被告’转变为’怕违法决策’。”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层面:
- 决策前移:全市63个部门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列席局长办公会制度
- 过程控制: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比例从2018年的35%提升至100%
- 末端治理:行政复议纠错率连续三年保持在25%以上
二、”1+2″机制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行政法治版
南阳探索的争议化解体系具有范式意义:
- 主体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法学教授、退休法官、行业代表,形成”专家智库+专业调解+司法确认”链条
- 流程再造:将协调窗口前移至立案阶段,2024年立案前化解纠纷达483件
- 技术赋能:运用”行政行为合规性预检系统”,自动识别执法瑕疵并预警
典型案例显示,某工业园区征收补偿纠纷通过该机制,7天内达成补偿协议,较传统诉讼程序效率提升10倍。这种”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模式,已被最高法纳入《行政审判改革试点方案》。
三、府院联动的南阳智慧:从”对抗”到”共治”的制度突破
白皮书揭示的”三化建设”蕴含深层制度创新:
- 责任清单:明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三必须”(必须庭前阅卷、必须全程参与、必须发表意见)
- 培训体系:在市委党校开设”行政诉讼实景课”,组织领导干部观摩庭审1600人次
- 考核机制:将败诉案件纳入法治政府考核,实行”一案双查”(查执法问题、查决策程序)
这种深度联动产生化学反应:2024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其中”一把手”出庭占比67%,较2016年提升55个百分点。
四、护航发展的司法担当: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南阳实践
白皮书彰显司法服务大局的精准性:
- 企业权益保护:审结涉企行政案件237件,判决赔偿企业损失1.2亿元
- 政策合规审查:对28项招商引资政策提出司法建议,否决3项歧视性条款
- 城市更新保障:建立征收补偿”三公开”制度(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
这种”保护+规范”的双重作用,使南阳在河南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从2018年第15位跃升至2024年第3位。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坦言:”正是看到南阳处理政企纠纷的法治化水平,我们才决定追加50亿元投资。”
五、17年坚持的启示:地方法治建设的”南阳样本”
纵观白皮书演进历程,其价值已超越司法范畴:
- 方法论意义:证明地方法治建设可以通过”司法倒逼—行政响应—制度固化”路径实现
- 文化塑造:培育出”决策问法、执法遵法、争议靠法”的行政文化
- 评估体系:构建起”案件数据+败诉分析+治理建议”的法治评估模型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专家所言:”南阳17年的坚持,实际上是在编写一部当代中国县域法治建设的’成长日记’。”这份白皮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示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地方法治创新永远是最活跃的源头活水。当更多城市像南阳这样,用十七年如一日的坚持丈量法治进步的足迹,法治中国的大厦就有了最坚实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