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片掰开吞服,竟致昏迷送医!这五类药千万别“动刀”

福州一女子因掰服降压控释片致昏迷,警示五类特殊剂型药物(控释、缓释、肠溶、包衣及化疗药)切勿破坏结构服用,否则可能引发中毒或失效。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一大颗难以吞咽的药片,总会下意识地想把它掰成两半。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2025年,福建福州的张女士就因此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只因用牙咬断了一片降压药,不到半小时她就突然眼前发黑、冷汗直冒,最终瘫倒在沙发上,血压几乎测不出来,被紧急送医抢救。

控释药:精密设计的“定时炸弹”

张女士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释片。让我们重点聚焦“控释片”这三个字。这类药物通过特殊的渗透泵技术或膜控技术,让药物在体内以理想的速度稳定释放,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平衡。

想象一下,普通药物在人体内的浓度犹如波浪起伏,而控释制剂却能保持一条平稳的直线。这种精密的设计让患者无需频繁服药,就能持续获得药效。但一旦被掰开、嚼碎,这个精密系统就会彻底崩溃。

以硝苯地平控释片为例,1片相当于3片普通药片的剂量。当控释机制被破坏后,大剂量药物瞬间释放,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引发严重后果。除了降压药,格列吡嗪控释片(降糖药)、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等也都属于此类。

缓释药:缓慢释放的“药效卫士”

缓释药与控释药类似,都是通过特殊工艺让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时间。虽然释放速度不如控释药稳定,但同样能达到减少服药次数的目的。

这类药物一旦被掰开,缓释结构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轻则药效过快过猛,重则引发中毒反应。常见的缓释药包括:止痛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抗生素克拉霉素缓释片、降压药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缓释药中间带有划痕,表示可以掰开服用,但绝对不能咀嚼或碾碎。服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咨询专业医师。

肠溶制剂:肠道专属的“特派员”

有些药物需要避开胃酸环境,或是为了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就被制成了肠溶制剂。这类药片外有一层特殊包衣,确保药物能安全通过胃部,到达肠道后才开始溶解吸收。

如果掰开肠溶药,不仅会让药物提前在胃中分解,降低药效,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常见的肠溶药包括:红霉素肠溶片、胰酶肠溶片等。这些药物必须整片吞服,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包衣片:药物的“防护外衣”

包衣片是指在药片表面包裹一层薄膜,目的包括防潮、避光、掩盖不良气味、减少刺激等。肠溶药实际上也是包衣片的一种特殊形式。

一旦破坏这层“外衣”,药物就可能因受潮而变质,或是失去保护功能,对口腔、食道造成刺激。我们可以通过药品说明书上的“性状”栏目来识别这类药物。

特殊药物:化疗药与靶向药

化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毒性较大,通常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服用。这些药物不仅不能掰开,更要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黏膜。一旦破坏药片结构,可能导致药物泄漏,对患者和家属都构成健康威胁。

服药安全指南

  1. ​阅读说明书​​:服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关注“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栏目。
  2.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不确定能否掰开服用,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
  3. ​检查药片完整性​​:服药前检查药片是否有开裂或破损,这些“暗伤”同样危险。
  4. ​选择替代剂型​​:如果吞咽困难,可以咨询医生能否更换为液体剂型、颗粒剂或可掰开的普通片剂。

药物治疗是一把双刃剑,正确服用可以治病救人,错误使用则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记住:药片能不能掰,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能说了算的。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务必遵循医嘱,科学服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