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大国工匠闪耀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以极致技艺诠释工匠精神,彰显技能人才的价值与荣光。
当四位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工匠站在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的舞台中央,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没有流量明星的光鲜外表,却有着让深海探秘、让文物重生、让火箭腾飞、让特高压带电作业的“超能力”。
2025年9月23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郑州市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隆重举行。在《百工千匠绘万象》节目中,四位大国工匠的携手登场将晚会推向高潮——他们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顶尖水准,更是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者。
01 深海“两丝”传奇:顾秋亮的精密世界
顾秋亮,这个名字在中国深潜装备制造领域如雷贯耳。他被称为“顾两丝”,这个绰号源于他能够将潜水器密封面的装配精度控制在“两丝”(0.02毫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正是这般极致的精密,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能够在7062米的深海中稳定作业,留下了中国的足迹。在深海中,每下潜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7000米深度的压力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700公斤的重量。顾秋亮的技艺,直接关系到潜水器内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
“我的工作不允许有任何误差,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顾秋亮曾经这样说道。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活跃在技术攻关一线,培养着新一代的装配钳工。
02 文物守护者:单嘉玖的时光修复术
与深潜装备打交道需要面向未来,而与文物相伴则需要回望过去。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部研究馆员单嘉玖,用四十余年的时间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她修复过的古画包括《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在单嘉玖手中,破损、龟裂、褪色的古画重获新生。她常说:“修复文物就像医生治病,需要先诊断再治疗,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最小干预。”
文物修复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细心。修复一幅古画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单嘉玖就这样在修复台前度过了大半生。“每一幅古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我的责任就是让这些记忆传承下去。”
03 火箭“总装第一人”:崔蕴的航天梦
天津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的崔蕴,被誉为我国火箭总装领域的第一人。从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他参与总装的火箭已经超过100发,其中包括神舟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火箭总装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一枚火箭有数万个零部件,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发射任务的失败。崔蕴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确保了中国火箭的高可靠性。
“火箭总装就像做外科手术,需要极其严谨和专注。”崔蕴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然坚持在生产一线指导年轻人,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04 特高压带电作业第一人:胡洪炜的电力人生
从一名退伍军人到±8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的世界第一人,国家电网湖北超高压公司的胡洪炜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特高压带电作业被称为电力行业“最危险的工作”,作业人员需要直接接触高压电线进行检修和维护。胡洪炜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800千伏特高压带电作业的技术人员,这项工作的电压等级足以瞬间让人汽化。
“每次作业都是与死神握手。”胡洪炜坦言。但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特高压带电作业技术,保障了中国特高压电网的安全运行,让西电东送成为可能。
05 技能大赛:三天的比赛,一生的荣耀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是技能人才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最高舞台。本届大赛以“技能照亮前程”为主题,设置了106个竞赛项目,吸引了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3275名裁判参加。
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348名选手获得106个项目的金、银、铜牌。这些选手中的许多人,将有望成为下一代的大国工匠。
大赛闭幕式上,天工榫卯在大屏幕上缓缓转动,象征着千年技艺的传承。从古代工匠到现代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始终在这片大地上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用技艺创造未来。
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些大国工匠们没有明星般的光环,却有着实实在在改变世界的能力。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专注做好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就。正如闭幕式上一位观众感慨的那样:“这才是最该追的星!他们才是真正的顶流!”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坚守和创新告诉我们:专注做好一件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