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清明上河园启动’静音护考’模式:200余场演出降噪不降质,展现文旅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当2025年高考的钟声即将敲响,开封清明上河园做出了一项温暖的决定——在6月7日至9日期间,暂停《包公迎宾》等大型实景演出,将其他200余场表演切换至”低分贝模式”。这一举措看似只是景区运营的临时调整,实则蕴含深远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在这个全民护考的季节,这座以北宋风情闻名于世的文化主题公园,正在用独特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和谐共生。

静音背后的文化温度
清明上河园的”护考模式”并非简单的关停演出,而是一套精密的声学管理系统。景区技术团队对全园36个表演点位进行声压级测绘,将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相当于正常交谈声),同时通过调整打击乐频次、改用无线定向音箱等技术手段,确保声效不扩散至周边居民区。这种精细化操作使景区在保持运营的同时,为邻近考点的学子创造了安静环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文化演出的适应性调整。原本气势恢宏的《岳飞枪挑小梁王》马战表演,改为侧重形体展示的”静默版”;《宋潮朋友圈》互动项目转为文字交流为主的”轻互动模式”。这些改变非但没有削弱游客体验,反而展现出传统文化表达的另一种可能——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树建评价道:”这恰似宋代工笔画中的留白艺术,在克制中见功力。”
文旅企业的社会责任觉醒
清明上河园的举措并非孤例,它反映的是整个文旅行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据统计,2025年高考期间,全国共有127家4A级以上景区主动推出”静音护考”措施,形成三种典型模式:
- 时段调整型:如杭州宋城将大型演出集中在晚间
- 空间置换型:西安大唐不夜城将露天表演移至室内剧场
- 技术降噪型:清明上河园采用的声学管理方案
这种行业自觉背后是深刻的认知转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当代景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是社区成员。清明上河园的降噪护考,体现了文旅企业从商业主体向社会责任主体的转型。”该园总经理周旭东透露,虽然三天调整影响约15%的营收,但换来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和长期品牌增值。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对话
在更深层次上,清明上河园的”静音模式”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沟通桥梁。园区特意保留的”科举博物馆”展览,以互动屏幕替代传统解说,让游客在静默中感受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的精神传承。更富创意的是”入闱”体验项目——游客可模拟古代举子”号舍”考试场景,与现代考场形成时空对话。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认为:”这种安排巧妙诠释了’静以修身’的传统智慧。当喧闹的《大宋·东京梦华》演出暂停时,游客反而能更专注地体会’十年寒窗’的文化内核。”不少陪考家长专程带孩子前来体验,在紧张的备考间隙,这种文化浸润成为特殊的心灵抚慰。
可持续的文旅发展新范式
清明上河园的实践为文旅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其经验可总结为”三重平衡”:
- 商业与公益的平衡: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社会成本而非简单关停
-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柔性表达
- 景区与社区的平衡:将企业行为嵌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已将这一案例纳入《景区社会责任指南》,倡导建立”重要时段静音公约”。随着越来越多的景区加入,这种模式有望从高考延伸至中考、公务员考试等重要社会活动,形成常态化的责任机制。
当夜幕降临,清明上河园的灯笼依然点亮,只是少了往日的喧嚣。这份刻意营造的宁静,恰似对学子们的无声祝福。在这里,千年前的科举文化与现代高考精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击掌。而景区所展现的文化自觉与社会担当,或许比任何一场演出都更深刻地诠释了”清明上河”的真正精髓——不仅是重现历史繁华,更是参与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