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带”飘扬处,皆是青春护航人——息县八年爱心送考背后的城市温度​

​​​”八年绿丝带飘扬,息县以全城之爱铺就万名学子的梦想之路。”​

六月的息县街头,40余辆系着绿丝带的车辆穿行在大街小巷,成为这座豫南小城最动人的风景线。自2018年启动以来,”绿丝带爱心送考”活动已连续八年以”零失误、零延误”的完美记录,护航近万名考生奔赴人生大考。这条由爱心车主、公安民警、社会各界共同铺就的”梦想之路”,不仅承载着学子们的未来,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一、方向盘上的守护:从个体善举到制度化的城市温度​

清晨六点,爱心车主冯莉已将自己的私家车擦拭一新。车内备有文具套装、防暑药品和矿泉水,副驾驶座位上还放着一张手写的祝福卡片。”2018年我第一次参加送考时,接到的是一个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考生。”冯莉回忆道,”那孩子下车时深深鞠了一躬,我就决定要年年来。”这样的故事在息县爱心送考队伍中比比皆是。

八年间,这项活动已从最初的十几辆私家车自发组织,发展为涵盖出租车公司、驾校、机关单位等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县文明办建立的”一对一”精准对接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考生住址与考点分布,科学规划送考路线;交通部门开辟的”送考绿色通道”,在主要路段设置优先通行标识;甚至连汽车维修厂都组成应急保障队,24小时待命处理车辆故障。

​二、户政窗口的”闪电服务”:政务服务的人性化升级​

在息县市民之家户政大厅,一个贴着”高考生优先”的窗口格外醒目。今年高考期间,全县户政窗口推出”三分钟应急办证”服务,对遗失身份证的考生实行”先验证、后补办”的非常规操作。”去年有个考生临考前发现身份证消磁,我们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核实身份后,当场开具临时证明并安排专人送考。”户政科民警王磊讲述的案例,展现了行政服务从”按章办事”到”急事急办”的理念转变。

更令人动容的是各考点设立的临时服务点。配备移动警务终端、便携式打印机等设备的”流动户籍室”,能在十分钟内完成从身份核验到临时证明出具的全流程。这种将政务服务延伸到考场门口的创新举措,背后是二十余名公安干警主动请缨的”护航高考党员先锋岗”。

​三、从物质支持到心理护航:爱心助考的维度拓展​

随着活动持续开展,息县的送考服务不断向纵深发展。心理咨询师张敏已连续五年参与”绿丝带”行动,她在送考车上设置的”心灵树洞”信箱,累计收到三百多封考生手写信。”有位考生在信里说,看到绿丝带就觉得整座城市都在为他加油,这种心理支持比任何鼓励都有力量。”

商超经营者组成的”爱心驿站”,在考点周边搭建遮阳棚,提供免费饮水与休息区;餐饮协会发起的”营养餐计划”,为困难家庭考生配送定制餐食;就连广场舞大妈们都主动调整作息时间,改为在远离居民区的公园活动。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护航网络,让城市每个角落都涌动着温情。

​四、志愿精神的代际传承:被爱心改变的命运轨迹​

在今年的启动仪式上,大学生志愿者小林格外引人注目。三年前,她正是坐着系绿丝带的车参加高考。”那天突降暴雨,送考师傅绕路半小时把我准时送达,自己却错过了重要会议。”如今已成为师范生的她,带着学弟学妹们制作了上千个”加油香囊”,挂在每辆送考车的后视镜上。

这种爱的轮回在息县已成常态。据统计,前七届受助考生中,有23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工作,其中5人直接加入了送考志愿者队伍。县教育局李科长感慨:”绿丝带飘过的地方,播下的是感恩的种子。”

​五、超越高考的社会治理启示​

息县”绿丝带”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样本。通过激活社会自组织力量,将分散的善意转化为系统性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了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团队实地调研后指出,这种”温柔治理”模式,以有限财政投入撬动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当2025年高考最后一科结束铃声响起,息县的绿丝带又将暂时收起。但这些飘扬八年的绿色丝带,早已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托举起无数青春的梦想,也定义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刻度。在这里,每个系着绿丝带的倒车镜,都是城市文明的观察窗;每辆送考车行驶的轨迹,都在丈量着社会的温度。这或许就是”绿丝带”最珍贵的遗产——它证明了一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连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