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三淹的宿舍:暴雨下的校园基建之痛与应急管理之困

​​两年三淹的宿舍暴露高校基建短板:在极端天气常态化时代,构建”韧性校园”亟需从被动应急转向系统性防灾体系建设。​​

2025年6月7日晚,长沙暴雨再度袭击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宿舍楼内积水漫过脚踝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已是该校同一批宿舍楼两年内第三次遭遇严重内涝,学生床板、衣柜、私人物品在浑浊的积水中漂浮的画面,不仅暴露出校园基础设施的脆弱性,更折射出城市快速发展与防灾能力不匹配的深层矛盾。当”两年三淹”成为学生口中的常态表述时,我们需要追问:在极端天气频发的今天,校园安全防线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一、积水倒灌背后的基建短板

湖南中医药大学含浦校区的内涝问题并非偶然。调查显示,该校建于2003年的宿舍区位于岳麓区低洼地带,排水系统仍沿用二十年前的设计标准,排水管径仅为现行国家标准的60%。在2024年5月首次内涝后,校方虽进行了局部管道疏通,但未对排水系统进行根本性改造。这种”头痛医头”的修补式处理,直接导致同年暑假和此次暴雨中积水反复倒灌。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宿舍区的选址与建设折射出高校扩建中的普遍问题。21世纪初,随着高校扩招,多地大学城在城郊快速建设,往往优先考虑土地成本而忽视地质条件。含浦校区所在的象嘴路片区,在长沙市政排水规划中本就属于内涝风险较高区域。城市规划专家指出:”这种’先建校、后配套’的发展模式,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二、学生权益与校方应对的落差

受灾学生的处境令人揪心。据受访学生描述,积水退去后,宿舍墙壁霉斑蔓延,木质家具变形,部分学生的电子设备、学习资料完全损毁。尽管校方承诺进行消杀,但学生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疑虑并未消除。一位公共卫生专家警告:”长期潮湿环境极易滋生曲霉菌等致病微生物,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和皮肤感染。”

校方的应对措施存在明显滞后性。首次内涝后仅做了基础消毒;第二次后提出”毕业生离校后调整宿舍”的远期方案;此次虽表示要申请补贴,但坦言”不一定能成功”。这种被动应对模式,与学生对基本学习生活环境保障的期待形成强烈反差。教育管理学者建议:”高校应建立专项应急基金,将自然灾害导致的学生财产损失纳入保障范围。”

三、城市扩张中的排水系统困局

长沙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排水系统压力。数据显示,2000-2025年间,长沙建成区面积扩张了4.7倍,但排水管网长度仅增加2.3倍。含浦校区所在的岳麓区,在梅溪湖、洋湖等新区开发过程中,大量原有水系被填埋改造,自然调蓄能力下降60%。此次暴雨期间,校区周边道路积水达70厘米,形成”校外涝、校内淹”的恶性循环。

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日本东京大学在2018年改造时,将校园排水标准提升至能抵御百年一遇暴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则建立了包括地下蓄水池、绿色屋顶在内的综合雨水管理系统。这些案例表明,校园排水改造需要纳入城市整体防洪规划,而非孤立进行。

四、构建韧性校园的路径探索

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挑战,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思路:

  1. ​工程性措施​​:对老旧校区进行排水系统全面升级,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透水路面、雨水花园等滞渗设施。初步测算,含浦校区改造约需投入3000万元,相当于该校两年学费收入的15%。
  2. ​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校地联动的防汛应急体系,与市政部门共享实时雨情数据,提前启动泵站强排。2024年广州中山大学与水务局的合作模式可资借鉴,该校在暴雨预警前2小时即能完成应急准备。
  3. ​学生参与制度​​:组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安全委员会,对基建改造方案进行监督评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环境安全评估小组”模式证明,这种参与能有效提升管理透明度。
  4. ​保险保障体系​​:推动学生财产保险覆盖自然灾害风险,目前国内已有12所高校试点此类险种,平均保费每人每年80元,可获最高2万元赔偿。

五、从”治水”到”育人”的深层思考

两年三淹的宿舍楼,最终损害的是高等教育的尊严。当学生在积水中抢救课本时,当他们在发霉的墙壁旁复习备考时,大学所承诺的”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已成空谈。这不仅关乎基础设施问题,更是对高校治理能力的拷问。

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困境绝非个例。在全国120所”双一流”高校中,有47%的校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涝风险。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常态化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将”韧性校园”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毕竟,培养未来人才的殿堂,不该在每年汛期都变成水患的重灾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