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对话:中外影史的多重奏

​​”百年光影对话,银幕内外共鸣。”​​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咖啡馆放映《火车进站》时,恐怕不会想到这个新发明会在130年后成为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2025年,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和合共生”为主题,搭建起中外电影百年对话的舞台。这场跨越时空的银幕对话,不仅是对电影史的致敬,更是对电影未来的思考。

​女性视角的百年回响​

电影史从来不是单一叙事。当爱丽丝·盖伊在1896年拍摄《甘蓝仙子》时,这位世界首位女导演开创的不仅是虚构叙事的先河,更是一种独特的女性表达方式。本届电影节展映的纪录片《自然至上:爱丽丝·盖伊-布拉切不为人知的故事》,犹如一次跨越世纪的对话,将这位被遗忘的先驱重新带回观众视野。

中国电影史同样有着被遮蔽的女性篇章。蔡楚生《新女性》的修复放映,不仅让我们重温阮玲玉的绝代风华,更揭示了早期中国电影中女性创作者的艰难处境。艾霞——这位21岁就完成《现代—女性》剧本的中共电影小组成员,用生命诠释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困境。这些被重新发掘的女性声音,构成了电影史的另一重叙事。

​城市与影像的互文关系​

从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中工业化的意大利小镇,到《放大》里迷离的伦敦街头,再到伍迪·艾伦镜头下的纽约百老汇,城市始终是电影的重要角色。卡洛·迪·帕尔马的摄影机捕捉的不仅是城市景观,更是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他那些充满实验性的镜头语言,将城市转化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呈现。

中国导演陈逸飞则以独特的”海派美学”重构上海。《海上旧梦》《人约黄昏》等作品中,上海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这种将城市人格化的电影表达,与西方城市电影形成有趣的对话关系。当帕尔马的工业景观遇见陈逸飞的江南诗意,东西方电影美学在城市这个共同命题上展开了深度交流。

​技术演进与美学革命​

从默片时代的巴斯特·基顿到中国早期电影的袁牧之,电影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美学革命。本届电影节特别策划的”百年共振”单元,通过30部跨越百年的经典作品,清晰呈现了这种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当数字时代的观众重新审视这些胶片时代的杰作,技术变迁带来的不仅是观影方式的改变,更是审美体验的重构。

​经典与当下的对话​

电影节的魅力在于它同时是档案库和实验室。修复经典让历史得以延续,而”华语新声”单元则展现了年轻导演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代际对话在全球化语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当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与西方名导新作同台竞技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对抗,而是多元电影文化的共生共荣。

上海国际电影节搭建的这个对话平台,最终指向的是电影的本质——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电影始终在记录人类共同的情感与思考。从卢米埃尔兄弟到今天的电影人,从巴黎咖啡馆到上海大剧院,这场持续130年的银幕对话仍在继续,而它的未来,将由每一个热爱电影的观众共同书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