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姐”CP乱象看当代综艺的情感消费陷阱

综艺CP乱象背后,是娱乐工业对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异化与观众情感认知的集体困境。

《乘风2025》成团之夜的热度尚未散去,一场由张小婉、管乐、侯佩岑三人关系引发的网络风波,意外撕开了综艺节目情感营销的华丽外衣。这场看似无厘头的”CP站队”争议,实则折射出当代综艺制作与观众互动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在资本与流量的合谋下,真人秀情感正在被异化为可计算、可操控的消费符号。

张小婉与管乐的CP组合从一开始就被节目组精心设计。两人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延续而来的默契,成为节目组预设的情感卖点。这种”工业糖精”式的CP制造,是当下综艺节目的标准操作流程——制作方通过前期调研锁定有潜力的搭档,在剪辑中刻意放大互动细节,再通过社交媒体引导话题发酵。管乐最初拒绝张小婉选择侯佩岑的戏剧性转折,很难说不是剧本安排的一部分。这种人为制造的情感冲突,本质上是为了延长话题生命周期而设计的”悬念营销”。

耐人寻味的是,当观众开始自发”磕”起侯佩岑与管乐的新CP时,原有的情感消费链条突然断裂。节目组面临一个尴尬局面:精心培育的”官配CP”正在被观众自发的想象力所颠覆。张小婉后续的”手滑点赞”事件,不过是这个失控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却暴露出制作方在操控观众情感时的力不从心。当真人秀试图同时扮演红娘、编剧和裁判多重角色时,难免会陷入这种自我矛盾的境地。

这场CP混战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综艺节目对人际关系的高度商品化。在《乘风2025》的舞台上,姐妹情谊被简化为可量化的”互动指数”,情感价值被折算成热搜榜上的停留时长。制作方发明了”有效录制”这样赤裸裸的功利概念,暗示只有能转化为流量的互动才值得存在。张小婉与管乐获得所谓”极高关注度和热度”的背后,是综艺工业将人际关系异化为绩效指标的残酷现实。这种异化最终反噬到参与者自身——张小婉不得不为几句私人对话承受舆论审判,因为在这个体系中,艺人的一言一行都已成为待售商品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在这场闹剧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节目组刻意保留的”我是不是你心意的队长”等对话片段,经过算法推荐和话题运营,迅速催化出两极分化的粉丝阵营。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虚拟空间的站队行为正在形成新型的数字暴力——当网友集体转向”磕侯佩岑和管乐”时,本质上是在对张小婉进行某种程度的人际关系放逐。这种基于CP忠诚度的网络审判,反映出粉丝文化中日益极化的群体心理特征。

从传播学角度看,”三个人的友情太拥挤”的集体调侃,实际上暴露了当代观众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认知困境。在非黑即白的叙事框架长期熏陶下,部分观众已经失去理解多元关系的能力。管乐同时与张小婉保持专业合作、与侯佩岑发展新的舞台默契,这本是成年人世界的正常社交图景,却被简化为”背叛原配”的狗血剧情。这种认知的退化恰是过度消费综艺简化叙事的恶果。

这场风波的真正启示在于:当综艺节目将人际关系彻底工具化时,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情感认知能力。制作方需要重新思考,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为观众提供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范本?而作为观众,我们或许也该警惕自己正在成为”情感消费主义”的共谋——在疯狂”磕CP”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将真实的人类情感降维成了可供消遣的娱乐素材?

《乘风2025》的这场意外风波终将过去,但它提出的问题值得持续深思:在一个被算法和流量统治的娱乐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人际互动中那些不可计算的真实价值?当综艺节目不断模糊真实与表演的界限时,观众又该如何重建对情感的真诚期待?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未来娱乐产业能否真正承担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