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非遗课堂:当小学生遇见百年芝麻酥糖》

​​”非遗技艺甜入童心,文化传承从舌尖开始”​

在滨州常家芝麻酥糖非遗工坊里,2022级四班的孩子们踮着脚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口咕嘟冒泡的铜锅。琥珀色的糖浆在锅中翻滚,散发出诱人的焦香,这是他们从未在课本上闻到过的”历史味道”。这堂特殊的非遗实践课,正在用最甜蜜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

一、铜锅里的物理课:熬糖的温度哲学

“118℃,这是糖浆最完美的状态。”第五代传承人常师傅手持温度计,向孩子们演示着这门精确到度的古老技艺。孩子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制作芝麻酥糖首先是一堂生动的物理课——蔗糖在加热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恰如他们正在学习的物质状态转变。

当糖浆熬煮到能拉出细丝时,常师傅突然将铜锅从火上移开。”为什么要现在停火?”面对孩子的疑问,他解释道:”就像你们做数学题要把握节奏,熬糖也要懂得’及时止损’。”这个充满智慧的回答,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非遗技艺中处处藏着生活的哲理。

二、拉糖的力学之美:非遗匠人的”手工算法”

最令孩子们惊叹的环节当属拉糖表演。常师傅将温热的糖团挂在特制的木钩上,双臂舒展间,金色的糖条如丝绸般在空中飞舞。随着一次次拉伸、折叠、再拉伸,糖条从最初的粗壮变得纤细如发,折射出迷人的光泽。

“这需要多少次拉伸才能变成这样?”面对提问,常师傅笑着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我爷爷说,要拉够128次,但我们匠人从不计数,手感就是最好的刻度。”这句话让孩子们陷入思考——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原来还有如此精妙的”手工算法”。

三、芝麻雨中的化学实验

当拉好的糖丝被埋入炒香的芝麻碎中,工坊里顿时下起了一场”芝麻雨”。孩子们围在操作台边,看着糖丝与芝麻在翻动中逐渐融合,发出细微的”噼啪”声。”这是糖在呼吸,”常师傅说,”就像你们体育课跑完步要喘气一样。”

科学老师趁机讲解芝麻中的油脂与糖分的结合原理,孩子们边听边记,有的还偷偷舔了舔沾到手上的芝麻糖屑。这一刻,抽象的化学公式变成了舌尖可感的甜蜜体验。

四、非遗传承的”儿童经济学”

在体验环节,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制作迷你酥糖的机会。当看到自己歪歪扭扭的”作品”与师傅们整齐漂亮的成品对比时,他们第一次直观理解了”匠人精神”的价值。班主任李老师趁机引导:”常师傅做一个酥糖要练十年,你们背古诗是不是也要反复练习?”

更有趣的是”非遗经济学”的启蒙。当得知一块酥糖要经过32道工序,孩子们自发算起了”时间成本”:”常师傅一天只能做200块,所以卖15元一点都不贵!”这种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

五、糖纸包着的文化密码

活动尾声,孩子们收到了特别定制的酥糖礼盒,包装纸上印着滨州古城的插画和酥糖历史简介。语文老师王老师注意到,平时最不爱阅读的小明,此刻正认真读着包装上的每一个字。”原来我们滨州这么厉害!”孩子的惊叹声中,文化自信的种子已然播下。

这场”非遗糖之旅”留给孩子们的远不止唇齿间的香甜。有家长反馈,回家后孩子主动要求去看更多非遗展览;还有学生开始在日记本上记录家乡的传统美食。正如教育专家所言:”最好的文化教育,是让孩子先爱上它的味道。”

在这个充斥着预制食品和电子游戏的时代,这场带着芝麻香气的非遗课堂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首先要让它变得”好吃””好玩”。当孩子们争相说着”我长大也要学做酥糖”时,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最甜蜜的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