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厂爆炸背后的产业困局:安全与生计的艰难平衡​

​​​”烟花厂爆炸警示:传统产业安全升级与民生保障需并重。”​​

2025年6月16日,湖南临澧县山洲烟花厂的爆炸声震碎了清晨的宁静,也揭开了传统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深层矛盾。这场造成9死26伤的事故,恰发生在当地高温季停产令实施前一周,暴露出安全管理与产业生存之间的两难抉择。

一、高温红线前的”死亡赶工”

事故发生时,临澧县气温已达36℃。根据该县应急管理局规定,烟花爆竹企业应在6月22日前停止制装药工序。这种”高温红线”本是行业共识——黑火药在30℃以上环境敏感度会成倍增加。然而涉事企业却选择在最后窗口期突击生产,最终酿成惨剧。

调查显示,该厂5月28日就因”擅自改变工房用途”被处罚,但未停产整顿。这种”带病生产”现象在业内并非个例。中国烟花爆竹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烟花爆竹企业因赶工导致的事故占比达47%,其中63%发生在季节性停产过渡期。

二、安全投入与生存压力的博弈

山洲烟花厂所在的临澧县,烟花爆竹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养活着6万从业人员。在这个典型的”烟花经济”生态中:

  • 熟练工人日薪仅80-120元
  • 企业利润率普遍低于5%
  • 安全改造平均需投入年营收的15%

“要么冒险生产,要么关门倒闭。”当地另一家烟花厂负责人坦言。这种生存焦虑使得部分企业选择在监管缝隙中铤而走险,用”打时间差”的方式维持运转。

三、传统工艺与现代安全的代际冲突

事故现场勘查发现,该厂仍沿用上世纪90年代的”前店后厂”布局,装药车间与包装区直线距离不足百米。这与现行《烟花爆竹工程设计安全规范》要求的300米安全间距严重不符。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厂使用的仍是传统的”人工装药”工艺。相比自动化装药设备,这种工艺虽然成本低、灵活性高,但安全系数相差20倍。湖南省应急管理厅专家指出:”产业升级的滞后,正在用生命偿还技术债。”

四、乡村振兴中的就业困局

爆炸震碎的不仅是厂房,还有山洲村村民的生计希望。在这个户籍人口不足千人的山村:

  • 70%家庭有成员在烟花厂务工
  • 户均年收入3.2万元中,烟花产业贡献率达58%
  • 替代产业岗位不足总需求的30%

遇难者陈金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既在烟花厂打工,又经营橘园,体现着农民对多元化收入的渴望。当被问及为何明知危险仍要去烟花厂工作时,多位村民反问:”不去这里,去哪?”

五、转型阵痛中的破局之道

这场事故为全国2800多家烟花爆竹企业敲响警钟。要实现安全与发展平衡,需要构建”四维防护网”:

  1. ​技术革新​​:强制淘汰人工装药工艺,2026年前完成自动化改造
  2. ​监管创新​​:建立”高温生产熔断机制”,气温超32℃自动停产
  3. ​产业转型​​: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烟花产区发展替代产业
  4. ​保障体系​​:推行烟花爆竹行业工伤保险全覆盖

临澧县已宣布即日起全县烟花企业停产整顿。但比停产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保住”饭碗”的同时筑牢”生命线”。正如一位遇难者家属所说:”我们要的不是赔偿,是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挣钱的日子。”

这场爆炸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它提出的命题依然沉重:当传统产业遇上安全红线,我们是否只能二选一?或许答案在于,用技术升级打破”要钱还是要命”的残酷选择题,让安全生产真正成为可实现的承诺而非奢侈的口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