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沙污水到碧水蓝天,黄河故道与陆浑湖的生态涅槃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在豫东平原与豫西山地之间,两处曾经伤痕累累的湿地——民权黄河故道与嵩县陆浑湖,正上演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生动的实践篇章。这两处湿地的蜕变,不仅是一方水土的重生,更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典范,为全国生态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南样本”。

黄河故道:从风沙肆虐到候鸟天堂
站在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台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大风起兮沙飞扬”的荒芜之地。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留下的故道区,因缺水少绿长期饱受风沙侵袭,周边居民甚至有过”一碗饭半碗沙”的苦涩记忆。湿地公园管理局工程师张建军回忆:”小时候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春天风大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
转折始于2015年。当地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引黄入故”从70公里外的三义寨引黄闸调水,让干涸的河道重现碧波;实施”退塘还湿”政策,将3000多亩养殖鱼塘恢复为自然湿地;创新”浮岛为巢”技术,为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营造栖息地。这些举措使湿地面积从不足2000公顷扩大到如今的2300多公顷。
如今的监测数据令人振奋: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鸟类种类从原来的169种增加到226种,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全球总量的10%在此栖息。国际湿地专家考察后赞叹:”这是教科书级的湿地修复案例。”
陆浑湖:从垃圾围湖到”中原洱海”
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嵩县陆浑湖也经历着类似的蜕变。这个因东汉时期治水工程得名的湖泊,曾因周边无序开发陷入生态危机。当地居民王大爷回忆:”前些年湖边到处是养鱼的网箱,水面上飘着塑料袋,夏天臭味能飘好几里。”
2018年,嵩县启动陆浑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三退三还”(退耕、退塘、退建,还林、还湿、还湖),拆除违建12万平方米,清理垃圾8000多吨,建设生态护岸15公里。最具创新性的是”根系锁土”技术,利用香根草等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土护坡,既生态又美观。
如今的陆浑湖,不仅成为秋沙鸭等78种鸟类的乐园,更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湖边的”五星驿站”民宿群节假日一房难求,”紫霞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陆浑湖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
生态修复的”河南智慧”
这两处湿地的成功修复,蕴含着值得总结的治理智慧:
首先是”尊重自然”的修复理念。民权采用”微创手术”式修复,保留原有地形地貌;陆浑湖则运用”近自然修复法”,避免过度人工干预。这种顺应自然规律的修复方式,比大拆大建的工程更可持续。
其次是”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黄河故道的”智慧湿地”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气象等16项指标;陆浑湖的生态大数据平台,能精准预测鸟类迁徙路线。科技让生态保护更加精准高效。
最重要的是”全民参与”的共治机制。两地都建立了”民间湖长””湿地志愿者”制度,民权县更是将湿地保护写入村规民约。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确保了生态成果的长效保持。
重焕生机的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这两处湿地的重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生态修复需要历史耐心。黄河故道用了8年才重现碧波,陆浑湖历经5年治理方见成效。这提醒我们,生态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保护与发展可以共赢。陆浑湖周边村民通过生态旅游人均增收2万多元,证明绿水青山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最终,这两处湿地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人类以谦卑之心对待自然,自然必以丰饶回馈人类。从疮疤到方舟的转变,不仅是土地的康复,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在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也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