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老中医借”驱鬼”之名猥亵女患者被判赔偿3万精神抚慰金,暴露中医诊疗监管漏洞与高龄从业者惩戒困境。
2023年4月,北京某医院理疗科内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72岁的老中医徐某某在给”80后”女患者杜女士进行针灸治疗后,突然声称其”身上附有女鬼”,需要特殊治疗。随后,这名行医数十年的老中医以”驱鬼”为名对患者实施了猥亵行为。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个别医者的道德沦丧,更折射出中医行业监管中的深层次问题。当传统医学的神秘性与医患之间的信任被恶意利用,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医诊疗规范与患者权益保护的紧迫性。

一、传统医学外衣下的权力滥用
徐某某案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他巧妙利用了中医诊疗的特殊性实施犯罪。中医的”望闻问切”本就带有一定神秘色彩,加之”驱邪”等说法在民间仍有市场,这为不法行为提供了伪装空间。该老中医先是进行常规针灸建立信任,随后通过把脉制造紧张氛围,最后以”女鬼附身”这种超自然说辞击溃患者心理防线。这种层层递进的心理操控,显示出作案手法的老练与预谋性。
值得注意的是,徐某某选择的目标是相对年轻的女患者。心理学分析显示,年长医者对年轻患者的权威压制效应更为明显,尤其在涉及”邪祟”等传统观念时,年轻一代更容易因知识不对等而产生恐惧。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将诊疗室变成了犯罪现场。
二、行政处罚与司法认定的落差
案件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公安机关认定猥亵事实成立并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但因徐某某年过70而未予实际执行。这种”纸面处罚”暴露出我国对高龄违法者的惩戒困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因年龄打折扣,否则既削弱了惩戒效果,也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朝阳区法院的民事判决则体现了司法系统对案件性质的严肃认定。法院明确指出,徐某某的行为”超出了一般公众对中医’望闻问切’之诊疗手段的认知”,并依据”高度盖然性”标准认定性骚扰成立。判决中3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判定,考虑了患者因此患上抑郁症的严重后果,这一数额在同类案件中属于较高标准,显示了司法对医疗性骚扰的严厉态度。
三、医疗监管体系的明显漏洞
此案折射出中医诊疗监管的多重缺失。首先,中医诊疗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特别是对隐私部位检查的规定模糊。西医体系有明确的”第三人在场”制度,而中医在这方面往往依赖医者自律。其次,医疗机构对高龄从业者的执业监督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行为评估机制。此外,民营中医机构为追求效益,往往忽视医德考核,使一些品行不端者得以长期执业。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传统医学概念正被异化为犯罪工具。除”驱鬼”外,”气功治疗””经络调理”等说法也常成为越界行为的遮羞布。这些行为不仅伤害患者,更损害了中医行业的整体形象。
四、患者权益保护的多维路径
针对此类事件,需要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 制度层面:应制定《中医诊疗操作规范》,明确隐私部位检查必须同性医师在场;建立中医师执业道德档案,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完善高龄从业者定期考核机制。
- 技术层面:推广诊疗室监控系统,实现诊疗过程可追溯;开发医疗行为智能监测系统,对异常诊疗行为进行预警。
- 教育层面:在中医教育中强化医学伦理课程;开展执业医师定期医德培训;普及患者权益保护知识,提升就医者的防范意识。
- 司法层面:统一性骚扰认定标准,消除行政处罚与司法裁判的落差;建立医疗性骚扰快速处理通道,避免受害者二次伤害。
这起案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超个案本身。在弘扬传统医学的同时,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现代监管体系。医者仁心不应只是道德呼吁,而应成为刚性的执业要求。对患者而言,既要尊重医学权威,也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真正的医术从不需借助”鬼神”之名,任何以超自然理由要求身体接触的行为都值得怀疑。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其发展必须建立在规范与诚信的基础之上。只有清除徐某某这样的行业蛀虫,才能维护中医的清誉,保障患者的权益,让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真正的光彩。此案判决不仅是对一个犯罪者的惩罚,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警醒:白衣天使的外衣,永远不是违法犯罪行为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