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大锅菜里的乡村力量:周口抗旱记中的民间互助与基层治理智慧

“一碗大锅菜烹出乡村大爱,周口村民的互助善举筑起抗旱暖心防线。”

2025年盛夏,一场罕见的旱灾席卷豫东平原。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石营村,32岁的养殖户于壮壮架起一口大铁锅,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意外点燃了乡村互助的燎原之火。从最初每天1000元的个人善举,到后来全村参与的爱心接力,再到政府与民间的抗旱联动,这场由一碗大锅菜引发的温暖故事,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生动图景。

一、一口铁锅里的民间互助密码

8月初的持续高温让石营村的玉米地裂开道道缝隙。村民刘海霞记得,那时她每天凌晨4点就要下地,”浇完东头浇西头,连啃馍的时间都没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壮壮把自家的养殖场暂时交给妻子打理,在村西头的高速桥下支起了灶台。

这个选择充满智慧——桥洞既能遮阳又通风良好,天然形成”爱心餐厅”。最初几天,于壮壮每天自掏腰包购买食材,同村厨师石留辉带着脚伤坚持掌勺。令人意外的是,这份善意很快形成”涟漪效应”:先是村民自发搬来桌椅,接着西华县黄营村的黄开放驱车送来20件矿泉水,养殖户于明辉更是捐出2个牛头和2箱羊杂。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肖亮指出:”这种物资清单看似杂乱,实则暗含精准对接——牛头羊杂补充体力,矿泉水预防中暑,展现出农民特有的实用智慧。”据统计,高峰期每天有近300人就餐,相当于周边三个行政村抗旱劳力的总和。

二、政府与民间的抗旱”二重奏”

在这场抗旱斗争中,基层政府的作为同样可圈可点。曹河乡80余名干部全部下沉村组,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具创新性的是,乡政府邀请区农技专家推广”滴灌+覆膜”技术,使节水灌溉面积扩大至8000亩,相当于传统灌溉方式的三倍效益。

“干部们带来的不仅是抽水机,还有新技术和新思路。”村支书石建国举例说,农技员设计的”喷灌带错位布置”方案,让本村玉米地比邻村少浇两遍水却长势更好。这种”科技抗旱”与”爱心大锅菜”形成的物质支持,构成了抗旱斗争的”软硬两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韩冬梅认为:”石营村的实践印证了’政府引导+民间响应’的协同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当行政力量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就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从应急之举到长效机制

随着自然降雨的来临,爱心大锅菜虽然暂停,但其精神内核正在转化延伸。于壮壮将剩余物资转赠给五保老人,村里则用集体收入购买慰问品,形成了”应急救助—过渡安置—长效帮扶”的完整链条。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互助模式已在周边村镇自发复制——王店乡成立”抗旱互助基金”,刘振屯乡建立”劳力交换台账”。

“我们正在将临时捐赠登记制度规范化。”淮阳区文明办主任张华透露,计划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捐赠物资的数字化管理。这种制度创新让爱心得以延续,目前全区已有17个村建立”爱心物资周转站”。

四、乡土中国的情感共同体

在石营村的捐赠红榜上,记录着200元到几瓶水不等的捐赠。这些数字背后,是村民石耀行卖掉编织袋攒下的辛苦钱,是留守老人李凤英省下的半筐鸡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指出:”当代中国乡村正在重构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这种新型互助关系既保留传统人情味,又注入现代契约精神。”

傍晚时分,村民们聚在村口老槐树下,讨论着来年要建个”爱心食堂”。于壮壮的养殖场新孵出的小鸭叽叽喳喳,仿佛在应和着这份期待。这场旱灾带来的,不仅是关于应急管理的思考,更让人们看到:在机械化耕作的今天,中国乡村社会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自组织能力和情感凝聚力。正如那碗热气腾腾的大锅菜,最简单的食材,也能烹出最温暖的味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