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请育儿假陪女儿看病遭开除:合法休假权为何屡遭侵犯?​​

​​”父亲休育儿假陪女儿看病遭开除,劳动仲裁判企业赔偿:合法休假权不容侵犯!”​​

2023年5月,南京某公司员工张某因申请育儿假陪患病女儿就医,遭公司拒绝后坚持休假,3天后竟被以”旷工”为由开除。这一事件经劳动仲裁裁决公司赔偿后,再度引发社会对劳动者休假权益保护的广泛讨论。在”三孩”政策背景下,为何法律明文规定的育儿假仍难落地?企业用工权与劳动者权益之间应如何平衡?

一、事件回顾:育儿假维权背后的法律博弈

张某的遭遇并非个案。根据仲裁披露的细节,其所在公司此前已批准5天育儿假,但在女儿突发疾病需延长假期时,公司以”订单任务紧”为由拒绝。值得注意的是:

  1. ​法律依据明确​​:江苏省规定,子女3周岁前父母每年各享10天育儿假,且休假期间待遇不变。
  2. ​程序瑕疵存争议​​:张某未二次获批即休假,但仲裁认为”紧急医疗需求”具有正当性,不同于恶意旷工。
  3. ​企业制度合法性存疑​​:公司”旷工3天可开除”的规定,因未考虑法定休假情形被认定无效。

这起案件暴露出部分企业仍将休假权视为”恩赐”而非法定权利。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劳动争议中,23.7%涉及休假纠纷,其中育儿假争议同比上涨40%。

二、深层矛盾:企业利益与法律义务的冲突

为何企业抵触育儿假?调查显示三大症结:

  1. ​成本压力​​:制造业企业称”1名员工休假需1.5倍成本找人顶岗”(某长三角企业HR访谈)
  2. ​管理惯性​​:57%的中小企业未更新休假制度,仍沿用”事假审批”模式处理育儿假(《2024中小企业用工报告》)
  3. ​认知偏差​​:部分管理者认为”育儿是女性责任”,男性申请易遭隐性歧视(张某案中公司曾暗示”让妻子请假”)

但法律专家指出,这些理由均不构成免责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企业解除合同需同时满足”制度合法”+”程序正当”+”过错严重”三要素,张某案中公司三项均未达标。

三、维权困境: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壁垒

即便法律支持,劳动者维权仍存障碍:

  • ​证据意识薄弱​​:35%的败诉案例因员工无法证明请假事由(南京劳动仲裁数据)
  • ​时间成本高昂​​:仲裁平均耗时48天,期间无收入来源(张某案从仲裁到获赔历时3个月)
  • ​职场隐性惩罚​​: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超60%的维权者再就业时遭遇”背景调查歧视”

对此,人社部2025年新规要求企业:

  • 需在用工合同中明示休假权利
  • 建立电子化请假追溯系统
  • 不得因合规休假影响晋升

四、制度破局:构建生育友好型职场

要让育儿假从”纸面权利”变为现实,需多管齐下:

​企业端​

  • 灵活用工:采用”假期银行”制度(如苏州某外企允许育儿假折现或调休)
  • 技术替代:制造业可通过自动化降低对人力的绝对依赖(某汽车配件厂引入机器人后,休假批准率提升至95%)

​监管端​

  • 建立”红名单”:对合规企业给予社保减免(上海试点政策)
  • 强化稽查:重点监控育儿假纠纷高发行业

​社会端​

  • 普及法律:工会组织”休假权益进园区”活动(广东2024年覆盖50万职工)
  • 观念革新:央视公益广告《父职不缺席》播放量破亿,推动男性育儿假申请率上升18%

结语:休假权是文明社会的温度计

张某案的胜诉是个体维权的胜利,更是制度进步的缩影。当企业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源”而非”人力成本”,当社会不再把育儿责任单方面推向家庭,才能真正实现”幼有所育”与”劳有所得”的平衡。正如本案仲裁员所言:”拒绝一个父亲照顾生病孩子的请假,失去的不仅是法律底线,更是企业最基本的同理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