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折引爆抢购潮:京东收购佳宝首秀,香港市民用购物车投票新零售时代”
8月18日晚,香港深水埗一家佳宝超市内,陈阿姨推着满载的购物车在收银台前排队。她的车里塞满了食用油、罐头和冻品,几乎要溢出来。”三十年冇见过咁夸张嘅场面(三十年没见过这么夸张的场面)”,她望着身后空荡荡的货架感叹道。这一幕正在全港90多家佳宝超市同步上演——京东收购后的首波8折优惠,竟引发了一场堪比”末日囤货”的消费狂欢。

一、折扣风暴席卷香江
8月16日清晨,京东正式完成对香港本土连锁超市佳宝的收购。随着”全场8折”的红色横幅挂上门头,这场持续三日的消费盛宴拉开帷幕。在铜锣湾分店,开业前两小时就已排起百米长队;屯门店的冻柜前,主妇们为最后几包急冻虾饺展开”友好协商”;而上水的店员不得不每隔半小时就补货一次。
“我哋预计客流会增30%,结果系300%(我们预计客流量会增加30%,结果却是300%)”佳宝旺角分店经理李先生擦着汗说。数据显示,活动期间超市单日营业额较平日暴涨8倍,其中食用油、罐头等耐储商品销量增幅最为惊人。这种狂热在优惠最后一天达到顶峰——多间分店的货架如同被”洗劫”,只剩零星商品孤零零地挂着价签。
二、港式精明的AB面
在这场抢购潮中,香港市民展现出独特的消费哲学。在深水埗店,退休教师张先生拿着计算器精确比对折后价:”史云生鸡汤三盒27蚊,平过惠康成蚊(便宜过惠康一块钱)”。这种”悭得一蚊得一蚊(能省一块是一块)”的消费态度,正是香港历经多次经济起伏后形成的生存智慧。
但精打细算的另一面,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社交平台上,主妇林太晒出塞满冰箱的50包急冻点心,坦言”其实食唔晒(其实吃不完)”。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折扣囤积症”源于香港人对物价波动的创伤记忆——从03年SARS时的抢盐,到疫情期间的厕纸危机,物资短缺的集体记忆已深植基因。
三、京东的”香港攻略”
这场抢购风暴背后,是京东精心设计的”南下战略”。收购佳宝这个拥有35年历史的本地品牌,京东巧妙地避过了内地企业常见的”水土不服”。而首波营销选择8折而非更低折扣,既制造足够吸引力,又保留了品牌溢价空间。
“我们要做的是长期陪伴”,京东零售CEO辛利军在收购仪式上表示。据悉,京东计划保留佳宝原有团队,同时导入智能供应链系统。未来市民可能通过APP查询各分店实时库存,甚至预约到店自提。这种”科技赋能传统”的模式,正是京东打开香港市场的钥匙。
四、空货架上的社会镜像
当社交媒体疯传空货架照片时,评论区呈现出香港社会的多元声音。年轻网民调侃这是”丧尸围城现实版”,主妇群体分享着”战利品”比价攻略,而社会学学者则看到更深层的隐喻——在通胀压力下,普通市民对价格波动的敏感已到毫米级。
更有趣的是地域差异。观塘店的罐头最先告罄,反映基层社区的抗风险意识;半山分店的进口食品遭哄抢,则彰显中产阶层的生活品味。一条打折公告,意外成为观察香港社会结构的显微镜。
五、狂欢后的冷思考
当收银机的喧嚣散去,这场消费狂欢留下诸多待解课题。有市民发现部分商品先提价再打折,质疑是否”玩数字游戏”;也有声音担心传统街市将受冲击。对此消委会表示已接到12宗投诉,将密切监控价格波动。
但更多市民开始期待新变化。”希望引入更多内地优质农产品”,经营茶餐厅的李老板说。实际上,京东已着手测试”内地直供”通道,未来兰州百合、宁夏枸杞等特产或将出现在佳宝货架上。
夜幕降临,北角电气道的佳宝超市亮起新安装的LED灯。店员正忙着补货,为明天的正常营业做准备。货架终将重新填满,而香港消费者的生活也将继续——只是从今往后,那个红色”京东”标志将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新背景。这场持续三日的消费狂欢,或许正是香港零售业变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