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地发现二战遗留炸弹,警方紧急疏散300人并成功处置。
工地深处,铁锹触到金属的沉闷回声让所有工人瞬间屏息——一枚沉睡在地下近一个世纪的战争遗物被唤醒了。
香港鲗鱼涌滨海街的一处工地,9月19日中午时分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声。工人们在挖掘作业时意外发现一枚长达1.3米、直径达0.5米的疑似二战时期炸弹,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正午12时左右,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响应,与消防人员火速赶到现场。警方爆炸品处理课(EOD)的专业队伍也随即出动,应对这个可能危及整片区域的潜在威胁。
01 意外发现:工地惊现战争遗物
这个星期五的中午,鲗鱼涌滨海街工地上原本只有机械的轰鸣和工人忙碌的身影。谁也没有想到,一次普通的挖掘作业会揭开一段深埋地下的历史。
工人们的工具触碰到了不同寻常的坚硬物体,仔细清理后,一枚锈迹斑斑的巨型金属物体逐渐显露。它长达1.3米,直径约0.5米,外形符合二战时期炸弹的特征。
现场工作人员立即停止所有作业,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并报警处理。工地周围的气氛从平静转为紧张,一场应对潜在危险的行动迅速展开。
02 紧急响应:专业力量迅速集结
警方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警车、消防车和爆炸品处理课的专用车辆相继呼啸而至,迅速封锁现场周边区域。
爆炸品处理课的专家穿着专业防护装备,小心翼翼地接近可疑物体,进行初步鉴定。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格外谨慎,因为这可能是一枚仍然具有毁灭性威力的战时炸弹。
专家现场评估后确认,这枚炸弹的尺寸和特征与二战时期遗留的爆炸物相符,需要专业处理以避免潜在危险。
03 安全第一:大规模疏散展开
为确保公众安全,警方决定对工地及周边区域实施大规模疏散。约300名工地工人和附近商铺人员被紧急疏散到安全位置。
封锁范围不断扩大,周边道路被临时封闭。香港运输署发布通告,宣布“因突发事件”,滨海街附近路段已封闭,呼吁驾驶人士改用其他道路。
疏散过程井然有序,警方和消防人员协助引导人群离开危险区域,没有发生混乱或意外事件。
04 历史回响:香港的战时记忆
这并非香港首次发现战时遗留爆炸物。香港在二战期间曾经历激烈战斗,特别是1941年的香港保卫战,期间遭受了大量空袭和炮击。
今年7月,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花园工地就曾发现一枚直径约15厘米、长约4米的英军6寸炮管,当时约40人被疏散。
2018年1月,湾仔地铁站工地发现一枚1000磅的美式空投炸弹,成为香港数十年来最大的炸弹处理行动,需要疏散约5000人并封闭多条主要道路。
05 专业处理:拆除过程的极端风险
处理这类历史爆炸物需要极高的专业技能和勇气。爆炸品处理课的人员需要先确定炸弹的类型、引信机制和稳定性,然后决定是现场拆除还是安全转移。
每个步骤都充满风险:锈蚀可能导致引信变得不稳定,移动可能引发意外爆炸。专家们通常采用可控引爆或拆除引信的方式处理。
整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取决于炸弹的复杂程度和现场环境。
06 城市发展 vs 历史遗留
香港作为一个高密度城市,持续进行着各种重建和基建项目。在这些工程中,不时会发现战争遗留爆炸物,这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殊挑战。
这些发现提醒人们,历史虽然已经翻页,但它的痕迹仍深埋在我们脚下。每次发现都是一次对专业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集体历史记忆的唤醒。
城市规划者和开发商需要考虑到这一特殊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安全措施。
炸弹处理专家最终成功解除了这个沉睡数十年的威胁。周边道路重新开放,疏散的居民返回家中。
但香港的地下仍可能隐藏着其他战争遗物。这次事件再次提醒,在这座现代化都市的地下,仍然躺着未曾远去的历史。
每当铁锹触碰到异常的坚硬物体,工人们都会暂停下来——谁知道下一次会发现什么,又会唤起怎样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