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科普视频需求激增,背后涌现出由代运营公司批量打造的“网红医生”产业链,在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内容同质、虚假宣传等诸多乱象。
深夜11点,某三甲医院外科主任终于结束最后一台手术。他脱下白大褂,却未换下疲惫——打开补光灯,调整手机角度,他迅速进入另一个角色:“各位网友,今天我们来聊聊肺结节的前世今生……”这条短短两分钟的视频,几小时后将涌入百万播放量。而在网络的另一端,无数人正捧着手机,将健康焦虑寄托于这些穿着白大褂的“赛博医生”。

一、科普还是生意?医生IP的批量制造流水线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揭示了一个震撼数字: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用户中,92.1% 的人通过短视频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 已养成定期追踪医学账号的习惯。当“刷视频学养生”成为国民新刚需,一条隐秘的产业链正在加速运转。
“医生只需出镜,文案、拍摄、运营全包,每月1.6万元起。”一家医生IP代运营公司向暗访记者抛出标准化方案。他们承诺,5个月内产出100条视频,助医生快速积累粉丝。这些流水线生产的科普视频,话题高度同质化——肺结节、减肥、糖尿病,无一不是算法筛选出的“流量密码”。
而真正亲力亲为的医生反而成了“少数派”。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曲乐丰的团队由6名同事、学生志愿组成,每周更新3-4期视频,“像做科研一样做科普”;那位粉丝近千万的“大V”则坚持独自包揽脚本到剪辑,坦言“自媒体能有效增加病患来源”。然而更多医生陷入两难:上海某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洪芳感叹:“是被卷的,病人都在刷视频,你不做,患者就流向别人。”
二、流量变现的明暗双线:从问诊到灰色地带
网红医生的商业图景逐渐清晰。明面上,线上问诊是最主流变现渠道:某浙江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的抖音页面显示,图文咨询150元/次,电话咨询300元/10分钟,近3000单成交量意味着至少40万元收入。这类服务多由平台(如抖音旗下小荷健康)与医生分成,医院虽禁止主动引流,但对患者自发搜索持默许态度。
暗流之下,乱象悄然滋生。今年6月,某整形医生自导自演“患者泡澡后脑血管爆裂”的虚假视频,被监管部门查处;更有多位名医遭遇AI换脸诈骗,合成形象兜售假药。此外,“软色情科普”频现——打着健康旗号谈论私密话题,被《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直指为“科学色情”,侵蚀医学严肃性。
“有些‘网红’早已背离初心。”一位从业者透露,“当科普内容枯竭,有人开始跨界评论社会热点,甚至为保健品站台。”尽管国家卫健委自2022年明令禁止医务人员直播带货,但变相广告仍潜藏于“健康推荐”中。
三、监管与良心的赛跑:谁能守护10亿人健康信任?
危机中亦有微光。曲乐丰团队反复强调“科普不是诊疗”,医院审批流程极其谨慎;多位医生呼吁建立医疗主管部门牵头的联合监管机制。今年8月,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平台核验资质、严打虚假广告,被视作重磅信号。
但治理难点犹存。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蓝天彬律师指出:“外包文案需医生严格把关,但现实中多少人会逐字核查?”此外,长三角部分医院将科普纳入绩效考核,反而让临床任务繁重的医生疲于应付。“老专家缺乏网感,严谨内容没流量;年轻医生追热点,又易失专业度。”洪芳的困惑道出群体困境。
四、回归初心:健康科普该是什么模样?
“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温度。”曲乐丰的坚持折射出科普的本真价值。在某儿科医生的视频评论区,一条留言获赞过万:“感谢医生用一分钟讲清儿童发烧护理,让我半夜不再盲目跑急诊。”这种信任,恰是医疗科普的初心所系。
如何让科普回归本质?业内共识在于建立分级认证体系:对科普医生按专业领域标注权限,避免跨界解读;平台需强化AI造假内容识别,设立“虚假医疗信息一键举报”通道;医院则可组建专业融媒体团队,为医生提供内容支持而非简单考核。
尾声:白大褂的重量,不应被流量稀释
当一位医生在视频中说出“这条文案由团队撰写,但我已审核所有医学观点”时,某种珍贵的透明正在建立。健康科普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网红,而是让科学知识穿透信息茧房,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护盾。
正如一位网友的质疑:“如果连健康知识都要拼演技,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或许答案在于:让专业回归专业,让流量服务真相,让每一件白大褂之下,仍是那颗救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