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风暴席卷CBA,亚洲杯亚军的背后是联赛两极分化

CBA的”金元篮球”现象正引发联赛两极分化,资本狂欢背后是青训萎缩与竞技公平的隐忧。

男篮亚洲杯亚军的光环尚未褪去,CBA转会市场却已风起云涌,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联赛格局。

刚刚结束的男篮亚洲杯,中国男篮出乎意料地拿到了亚军。赛场的喜悦还未散去,CBA休赛期却已波涛汹涌。


赵睿可能加盟北京联手周琦,张镇麟转会上海,周琦的600万13天短期转会风波——这些重磅交易背后,是日益尖锐的资本博弈和财务两极分化。

01 转会市场,资本主导的博弈游戏

今年夏天CBA转会市场异常活跃,多笔重磅交易引发广泛讨论。北京首钢正积极运作引进新疆男篮后卫赵睿的交易,报价方案包括范子铭、潜力后卫及现金补偿。
上海与辽宁两队达成交易,张镇麟加盟上海久事,作为回报,辽宁男篮会得到一笔可观的转会费以及几名球员。
更令人咋舌的是周琦的600万13天短期转会事件,这反映了在CBA稀缺顶级中锋的背景下,短期“租借”费用水涨船高。
这些交易表明,CBA转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球员交换,而越来越多地成为资本主导的游戏。

02 财务两极分化,国企与民企的差距
CBA投资的两极分化格局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到2024-25赛季,国企与民企两极分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从战绩来看,国企背景的俱乐部几乎垄断了竞争金字塔的顶端。2024-2025赛季常规赛第二阶段结束后,6支国企球队全部跻身联赛前12名。
山西、上海为代表的国企球队财力雄厚,构筑起“超级战舰”,而民企阵营的四川、江苏等队深陷生存危机,连传统豪强广东也难掩颓势。
上海久事为外援无视工资帽,其国企背景带来的资金优势让他们在转会市场上如鱼得水。相反,民企球队如广州龙狮为维持运营,不得不抛售主力球员。

03 金元篮球,短期利益与长期隐患
金元篮球对联赛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它确实能够快速提升球队实力,提高比赛观赏性;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俱乐部若倾向高价引进成熟球员而非培养新人,可能挤压青训资源,不利于中国篮球长期人才储备。
球员频繁短期转会可能被诟病为“雇佣兵”行为,削弱球队忠诚度文化,长期或影响联赛形象。
外援上场规定放宽至4节7人次,山西队豪掷千金签约10名外援,与民企高频更换廉价外援的生存策略形成鲜明对照。
04 生存困境,民企球队的艰难抉择

民企球队在面对财务压力时,往往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广东宏远目前还能保持强队行列,有两大原因:一是杜锋执教经验丰富,带队能力强;二是青训体系完善,年轻球员不断涌现。
但其他民企球队却没有这样的“家底”。广州男篮为维持生存,卖掉接近总冠军的阵容。陈盈骏、祝铭震等主力,纷纷被摆上货架。深圳男篮也未能幸免,沈梓捷、萨林杰等被出售。
甚至传统强队辽宁也不得不通过出售核心球员来维系俱乐部运转。辽宁男篮每年需要承担近2亿元的运营成本,薪资压力让他们在郭艾伦离队后,不得不再次出售核心资产。

05 联赛未来,平衡竞争与可持续发展
CBA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财务生态,已成为关乎中国篮球未来的必答题。
对于联赛管理者来说,可能需要对短期转会时长、费用、次数等设立明确规范,通过奢侈税、工资帽等手段防止财力垄断。
也需要鼓励俱乐部在追逐成绩与培养本土球员间找到平衡,建立透明的劳资协商机制,让球员代表参与制定政策。
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市场化运作与保持体育精神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CBA变成“少数人的联赛”。

CBA球队估值终究是场数字游戏。上海队卖了6.5亿人民币,而NBA的湖人队卖了100亿美元,这差距大得让人不是滋味。
所有CBA球队打包也就值个200亿人民币左右,抵不上湖人一家零头。但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标签上的数字,而在于联赛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未来。
金钱可以买来明星球员,却买不来篮球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组建超级战舰,却构建不出公平竞争的职业体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