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艺术的永恒回响与自我重构

​——当44件作品在久事美术馆对话,看女性如何用艺术打破时空边界​

2025年9月5日,上海久事美术馆。
一条首尾相接的蛇形光影在地面缓缓流动,串联起44件来自中国与西班牙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这场名为“衔尾蛇之歌”的展览,正如其图腾所喻——在永恒循环中完成自我重构,在东西对话中实现艺术新生。

从尹秀珍用旧衣编织的时代档案,到特雷莎·兰塞塔传承摩洛哥的编织技艺;从喻红笔下的人性风雨,到毕蓉蓉拼贴的城市肌理——40余位女性艺术家以“创作+收藏”的双线叙事,奏响了一曲跨越文化与性别的艺术交响。

一、衔尾蛇的隐喻:循环中的突破

衔尾蛇(Ouroboros),这个古老的神秘符号,在东方象征阴阳循环,在西方代表无限永恒。展览巧妙借用这一意象,构建五个主题板块:

1. 反身之思:身体作为记忆载体

展厅入口,西班牙艺术家特雷莎·兰塞塔的编织抽象画与中国艺术家尹秀珍的《一句话 No.097》迎面相对。

  • ​兰塞塔​​用羊毛线重现地中海编织传统,每一针脚都是女性手工的记忆编码
  • ​尹秀珍​​收集百件贴身衣物,将其缝制成电影胶片形态——那些文胸、袜子的褶皱里,藏着无数无名女性的生命轨迹

2. 万物之理:理性中的诗意

几何线条与数据元素在此被重新诠释。女性艺术家以数学般的精确,解构又重构视觉秩序,证明理性与感性从不对立。

3. 空间之诗:情感的地理标注

作品成为情感地图的坐标点。艺术家用材质、色彩与形态,标记那些无法言说的空间记忆。

4. 传统之化:工艺的当代转译

最震撼的对话发生在李维伊《衔尾蛇项链》与索尼娅·纳瓦罗《STIRPA I》之间:

  • ​李维伊​​将人造珍珠与青鱼头骨串联,完成人工与自然的首尾相接
  • ​纳瓦罗​​用废弃材料编织传统纹样,让环保主义与手工艺精神共振

5. 物质之力:材质的性别解构

蕾丝、纤维、金属——这些被赋予性别标签的材料,在此突破固有定义。马秋莎用丝袜包裹碎水泥的作品,恰如女性力量的隐喻:柔美外表下藏着可破碎一切的坚韧。

二、收藏作为再创作:女性藏家的文化行动

展览突破性地将藏家纳入叙事。这些女性收藏者不是被动的艺术品持有者,而是积极的“二次创作者”:

  • 通过选择特定作品,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
  • 通过收藏组合,完成对艺术史的补充书写
  • 通过支持边缘题材,推动艺术生态多元化

策展人马楠指出:“男性藏家常追求投资价值,女性藏家更关注情感联结与文化重构。她们的收藏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三、中西对话:在地性与全球性的和弦

展览避免了简单的东方vs西方对比,而是寻找深层的共鸣点:

共同关注1:手工的价值

西班牙艺术家延续地中海编织传统,中国艺术家重构江南刺绣工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同样重视手作温度对抗数字时代的价值。

共同关注2:身体的叙事

无论是毕蓉蓉采集的城市皮肤,还是克里斯蒂娜·梅希亚斯记录的《经历的时间》,身体始终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同关注3:生态的焦虑

西班牙艺术家用废弃材料创作,中国艺术家关注城市变迁——生态关怀成为全球女性艺术家的共同语言。

四、空白处的书写:填补艺术史缺失的一页

展览直指艺术史中长期存在的性别失衡:

  • 全球博物馆永久收藏中,女性作品仅占3%-5%
  • 艺术市场成交额前100艺术家中,女性不足10%
  • 女性藏家比例虽升,但话语权仍有限

“衔尾蛇之歌”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作品,更展示一个完整的女性艺术生态——从创作到收藏,从个体表达到系统构建。

五、观展指南:如何听懂这首“蛇之歌”

时空线索

​展期​​:即日起至10月22日
​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外滩27号)
​特色活动​​:每周六女性艺术家对谈工作坊

观看之道

  1. ​注意材质对话​​:对比中西艺术家对相似材料的不同处理
  2. ​寻找隐藏纹理​​:许多作品需要近距离观察手工细节
  3. ​关注空间布局​​:作品摆放刻意形成东西方作品的互文关系

延伸思考

  • 手工技艺在数字时代的价值重构
  • 女性视角是否必然存在?如何避免本质主义?
  • 全球化背景下在地性如何保持?

这场展览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女性艺术的多元光谱。它告诉我们:艺术没有性别,但视角有;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可被不断重写的文本。

当观众走出展厅,那条衔尾蛇仍在继续它的循环——正如女性艺术的发展,总是在回归中突破,在继承中创新。这或许正是展览最动人的启示:真正的永恒,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无限循环中,永远保持新生的能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