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乘客因多次在社交平台炫耀自己携带打火机成功登机引发关注,机场回应称该行为属于违法,相关情况已交由责任单位核查。
“第N次把打火机带上飞机了!”
9月6日晚,一位女乘客在飞机客舱中拍摄短视频,面带笑意地从随身挎包中掏出一枚打火机,“啪”一声点燃。窗外是闪烁的机场夜色和清晰的机翼轮廓。
这段视频迅速引发关注,也在网络空间投下一颗“安全炸弹”。

发布不久后,该视频被删除,但截图和讨论仍在蔓延。
不少人愤怒质疑:“她是如何一次次通过安检的?”也有人担忧:“万一真的出事,谁能承担后果?”
9月7日,《法治日报》记者就此事联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工作人员回应称,打火机属“隐匿火种”,带上飞机系违法行为,目前已将情况转交责任单位核查。
视频风波:一场不该发生的“炫耀”
当晚21时43分,抖音平台上一则短视频引发关注。
视频中,一位女乘客坐在机舱靠窗位置,语气轻松地说自己正从天府国际机场起飞,并熟练地从包中取出打火机点燃。
她声称这已是“第N次”成功携带打火机登机,言语间不带丝毫紧张,反而充满炫耀意味。
背景中可见飞机处于停机状态,但已具备起飞条件,窗外机场灯光清晰可辨。
视频发布时定位显示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质疑与不安。
机场回应:“X光机一定能查出来,将严肃核查”
记者随后致电天府机场问询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
“打火机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严禁携带登机。如果藏于包内,则属于‘隐匿火种’,带上飞机是明确的违法行为。”
对于该乘客所称“多次带打火机登机”是否可能实现,工作人员回应:
“X光机检查会对物品产生特定成像,存疑时必须开包复检,正常情况下是可以查出来的。”
她同时表示,目前已记录相关账号和信息,将转交安检、公安等责任单位进一步核查。若情况属实,必定依法依规处理。
记者也咨询了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对方补充,安检一旦查获打火机,会将其放入航站楼外的“自提柜”,由专业人员统一回收处理,坚决杜绝交还旅客或再次流入航班。
为何“带火机登机”如此危险?
一架飞机,是一个封闭的高压环境,航行于万米高空,任何一点火源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
- 起火风险:打火机内含液态丁烷,遇高温、挤压或撞击可能泄漏甚至爆燃;
- 人为失误:乘客若在洗手间、座位等区域误触点火,极易引燃纸张、衣物等易燃物;
- 恐慌蔓延:即便未造成实质火灾,火光、烟雾也可能引发客舱慌乱,干扰飞行秩序。
正因为如此,中国民航明令禁止携带打火机、火柴等火种登机,安检环节也将其列为重点排查对象。
她为什么这么做?心理动机引人深思
这起事件背后,除了漠视规则,更折射出某些扭曲的心理:
- 挑战权威的虚荣:
通过“成功违规”获取关注,满足虚荣心,甚至以“技术过关”为荣; - 缺乏安全共情:
对潜在危险无真实认知,认为“小事一桩”,低估航空安全的重要性; - 追求流量与刺激:
在社交平台通过出格行为博眼球,甚至形成误导性示范。
法律后果: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根据《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和《治安管理处罚法》:
- 故意藏匿火种、拒不上交的行为,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 若造成严重后果,或涉及传播虚假危险信息、扰乱飞行秩序,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此前已有多起案例:
2023年,一男子将打火机藏在鞋内登机,落地后被拘留7日;
2024年,一名旅客因在机舱吸烟并点燃打火机,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我们该如何守护飞行安全?
这起事件不仅是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更是一次公共安全的警示:
- 乘客自律:不心存侥幸、不触碰安全底线,是对自己与他人最基本的负责;
- 安检严谨:机场须持续强化培训和技术升级,杜绝任何漏检风险;
- 社会监督:遇到此类炫耀违规的行为,应及时举报,不给危险留余地。
天空从不宽容侥幸
每一次安全起降,背后是无数环节的严谨把控和每一位乘客的共同遵守。
航空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乎生命的底线。
真正“酷”的行为,不是挑战规则,而是尊重生命。
真正“成功”的旅途,是每一个人,都平安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