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博士生邱月淇斩获全球磁共振顶尖奖项,其研发的便携式低场MRI技术突破国际垄断,推动高端医疗设备普惠化革命。”
在夏威夷举行的2025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上,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面孔吸引了全球顶尖科学家的目光。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生邱月淇,凭借其在便携式低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突破性研究,成为本年度Prince-Meaney Translational Science Award的唯一获奖者。这一荣誉不仅是个人的学术巅峰,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核心技术攻关上的重大进展。

一、颠覆性技术:SPEN编码的革新力量
邱月淇的获奖研究直指磁共振技术普及化的核心难题。传统高场强MRI设备造价昂贵(单台超千万元)、体积庞大(重达10吨),全球约70%的人口无法获得这项关键医疗诊断技术。她开发的时空编码(SPEN)方法,使便携式低场磁共振成像质量取得质的飞跃:
- 几何失真降低:相比传统EPI技术,SPEN在欠采样情况下的几何畸变减少63%
- 扫描速度提升:单次激发即可获取完整k空间数据,扫描时间缩短40%
- 系统简化:摆脱对多通道并行采集系统的依赖,设备成本下降80%
这项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参数。正如ISMRM评奖委员会主席James Pipe教授所言:”邱的工作重新定义了低场MRI的可能性,让这项技术真正具备了在社区医院、急救车甚至战场应用的潜力。”
二、科研之路:从课堂灵感到国际突破
2018年进入上海交大时,邱月淇并未预见到自己会站上国际学术之巅。转折发生在张志勇教授的《医学成像原理》课堂上,磁共振物理的精妙原理点燃了她的科研热情。在交大”医工交叉”特色培养体系下,她获得了难得的学术成长机遇:
- 创新平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附属医院的深度合作,使其研究始终紧扣临床需求
- 国际视野:连续三年参加ISMRM年会,与斯坦福、MIT团队建立学术对话
- 学科交叉:数学建模竞赛的训练,为其开发新型编码算法奠定基础
回忆起在地下实验室调试首个原型机的日子,邱月淇说:”当系统终于呈现出清晰的脑部图像时,我们团队相拥而泣。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电路调试、参数优化都是值得的。”
三、中国智造:打破高端医疗设备垄断
邱月淇研究的战略价值不容小觑。目前全球MRI设备市场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进口依存度高达70%。其团队研发的便携式低场MRI系统,正在改写这一格局:
- 成本革命:将设备价格从千万级降至百万级
- 场景拓展: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移动医疗等场景
- 技术自主:核心算法完全自主研发,突破专利壁垒
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指出:”这项技术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基层医疗覆盖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是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典范。”
四、未来蓝图:从实验室到病床边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新研究的起点。邱月淇团队已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展开深度合作,探索便携MRI在儿童脑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其技术路线图显示:
- 智能化:融合AI算法实现图像自动解析
- 多功能化:开发DTI、fMRI等多模态成像
- 微型化:研制重量<50kg的背包式MRI设备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正在探索这项技术在卒中急救、战地医疗等极端场景的应用可能。正如邱月淇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科学家最大的荣耀,不是奖项本身,而是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改善人们的生命质量。”
从交大实验室到ISMRM领奖台,这位90后科学家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中国青年投身”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研新生代的核心特质: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问题意识,以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信念。随着SPEN技术的持续突破,磁共振检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