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无性别,梦想无边界|中国女航天员的坚守与传承

王亚平表示中国航天员训练无性别差异,强调专业能力是太空任务的关键,并指出国家多项政策正支持女性在科技领域持续突破。

“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的到来而降低门槛。”

9月19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航天员王亚平这句话清晰而坚定。作为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国航天员大队成员,她以自身经历向世界传递着一个信号:在中国航天事业中,性别从不是限制,专业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一、“同样的标准,同样的使命”

王亚平在会上透露,中国航天员的训练体系始终坚持男女一致。无论是离心机测试、转椅抗眩晕、出舱模拟还是野外救生,女航天员面临的挑战与男性完全相同。

她强调,太空环境极其苛刻,不会因性别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在轨执行任务时,舱外维修、科学实验、设备操作等关键动作,依赖的是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与专业素养,而非性别优势。

正是这种“无差别”的训练理念,让王亚平先后参与神舟十号、神舟十三号任务,成为中国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也是首位在轨驻留超过百天的女性。

二、国家支持:16项措施为女性科研人“撑腰”

王亚平在会上特别提到,国家13个部门联合推出专项政策,从16个方面系统性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发展。

  • ​放宽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放宽女性申请青年、面上等科研项目的年龄上限;
  • ​强化托育保障​​:多家科研机构试点推行弹性工作制、托幼补助,缓解孕哺期女性的后顾之忧;
  • ​建立女性科研支持体系​​:通过导师制度、女性科学家论坛、专项基金等方式,助力女性持续参与科研创新。

三、从“太空授课”到“并肩作战”:梦想的传承正在发生

王亚平谈起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中那场著名的“太空授课”。40分钟的课程,在全国数千万中小学生心中埋下航天的种子。

她分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名叫王楠的高中生,因那堂课立志航天,如今已成为一名真正的航天人,与王亚平“并肩作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亚平说,“航天科普如星星之火,可以点燃整整一代人的梦想。”

四、女性科技者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王亚平指出,近年来,中关村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顶级科技会议均设立女性峰会或专题论坛,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与能见度显著提升。

“女性的力量不可替代,”她表示,“无论是在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还是基础科研中,女性正以独特的视角与坚韧的专注力,推动中国科技向前发展。”

五、尾声:没有“女性天花板”,只有不断突破的极限

王亚平的故事本身,就是对中国女性发展最有力的注脚。

从山东农村的女孩,到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从首次太空飞行到出舱行走,再到成为青年一代的榜样——她走过的路,正在被更多人跟随。

正如她所说:

“梦想从不遥远,只要努力,就能触摸星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