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回应售卖冷冻两年西兰花,称采用速冻技术并经科学验证,可安全食用。
一袋冷冻两年多的西兰花静静躺在冰柜中,包装上的保质期显示它依然“可安全食用”,这场关于食品安全与消费信任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升温。
9月19日,#冷冻2年的西兰花山姆也在卖#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直言“花几百元会员费买冷冻西蓝花不值得”,也有消费者表示“商品信息明确标注,可以接受”。
面对争议,山姆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冷冻蔬菜通过速冻技术锁鲜,在-18℃环境下保鲜处理,营养不会流失也不会变质。“24个月的保质期和品质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
01 热搜背后,冷冻两年蔬菜引发消费者担忧
事件起源于一位细心顾客的发现。在山姆会员店冷柜中,陈列着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这意味着一些蔬菜可能已经在冷冻状态下保存了两年之久。
这则发现被分享到社交媒体后迅速发酵,许多消费者表达了对此类产品新鲜度和营养价值的质疑。
“支付了数百元的会员费,却买到冷冻两年的蔬菜,感觉不值得。”一位网友的评论代表了部分消费者的心声。这种情绪折射出人们对食品“新鲜度”的本能担忧——即使是在冷冻状态下。
争议双方观点鲜明:一部分人认为明确标注就无可厚非;另一部分人则对超长冷冻期的蔬菜品质表示怀疑。
02 深度解析,速冻技术的科学原理
面对消费者的疑虑,山姆门店工作人员作出了详细解释:冷冻蔬菜采用的是速冻技术,而非普通的缓冻过程。
速冻技术与家庭冰箱的缓慢冷冻有本质区别。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将食物温度迅速下降到-18℃以下,快速越过冰晶形成带,使食物细胞结构不被破坏。
这种急速冷冻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原有营养成分。如同工作人员所述:“跟脱水蔬菜是一样的原理,营养不会流失也不会变质。”
科学研究支持了这一说法。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冷冻工艺学》,适当地加工和保存的冷冻蔬菜可以保留其大部分营养价值,有时甚至比所谓“新鲜”但经过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储存的蔬菜更有营养。
03 消费心理,冷冻食品的认知差距
尽管有科学支持,但消费者对冷冻食品的接受度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心理阻力源于人们对“新鲜”一词的理解与现实之间的偏差。
许多消费者不知道,超市中看似新鲜的蔬菜可能已经采摘运输多日,营养随时间流逝而递减。相反,采用速冻技术的蔬菜通常在采摘后几小时内就被加工处理,锁住了营养成分。
山姆会员店作为付费制超市,消费者对其商品品质有更高期待。这也不难理解为何会员们对冷冻两年蔬菜的反应如此强烈——他们支付了会员费,期待的是超值商品,而非看似“陈旧”的食品。
“只要小孩不对西兰花过敏,就可以放心食用。”山姆工作人员的这一表态,试图缓解家长对儿童食品安全的特别关切。
04 行业标准,冷冻食品的监管与规范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规定,预包装食品必须清晰标示保质期。而保质期的确定需要企业基于科学验证进行设定。
《冷冻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规范》等行业标准对温度控制、冷链运输等环节都有明确要求。只有在全程保持-18℃的条件下,冷冻食品才能达到标注的保质期。
山姆方面强调的“24个月保质期经过科学验证”正是基于这些标准和规范。如果确实遵循了相应的储存和处理流程,冷冻两年的西兰花在安全性上应当没有问题。
但问题的核心可能不在于安全性,而在于消费者是否认为支付会员费购买长期冷冻蔬菜物有所值。
05 消费透明,信息标注与消费者知情权
在此次事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山姆确实明确标注了产品的保质期信息。这也是部分网友为山姆辩护的主要依据——“商品信息明确标注,可以接受。”
信息透明是建立消费信任的基石。如果商家清晰标注了产品的各项信息,包括保质期和生产日期,那么消费者就可以基于这些信息做出自主选择。
然而,标注的方式是否足够醒目?提示是否足够明确?这些可能是山姆等零售商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特殊品类商品,是否需要额外的提示或解释,以减少消费者的疑虑?
行业的共识是:越是可能引起争议的商品,越需要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和解释,帮助消费者做出知情选择。
超市冰柜的玻璃门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后面是整齐排列的冷冻蔬菜包。每袋西兰花上都清晰地印着保质期——24个月。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科学认知与消费心理的无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