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8年从专科生逆袭博士生,感恩父母托举成就学业传奇。
清晨六点四十分,图书馆的门刚刚打开,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捧着书本在等候。从专科到博士,她用了整整八年,走了一条很少有人选择的路。
2017年秋天,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一个女孩站在分班表前久久徘徊。身边的同学们纷纷选择了“成都地铁订单班”——那个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地铁工作的“香饽饽”。
但张宇航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这个决定让她成了班级里的“异类”,却也开启了一段从专科到博士的八年逆袭之路。
01 抉择时刻,做一个“异类”的选择
来自四川自贡农村的张宇航,高考发挥失利,只能考入专科院校。报到那天,当大多数同学都在争抢通往“铁饭碗”的订单班名额时,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
“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决定了要专升本。”张宇航回忆道。这个决定让她在同学中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在练习地铁实操技能时,她抱着课本在图书馆苦读;当周末室友们出去聚餐时,她在自习室里背诵英语单词。
有人问她:“专升本难吗?”师兄师姐们都告诉她“很难”。但张宇航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但我想试试。”
02 孤独前行,图书馆里的日与夜
2020年,准备专升本考试期间,张宇航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朋友来找她时,顺手拍下了一张照片:图书馆里,她一个人埋头学习的背影。
这张照片她一直珍藏至今。从照片背景里的图书馆,到如今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实验室,中间隔着的是八年的奋斗时光。
大三实习季,当同学们纷纷进入对口单位实习时,她选择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做文案。白天上班,午休时在工位上刷题,晚上回到学校,借着台灯的光学习到凌晨。“总得跳一下才知道能不能摸到。”她说。
03 突破偏见,从专升本到考研成功
2020年,张宇航拖着行李箱走进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的校门,成为了本科生。但她没敢松懈——“有同学知道我是专升本上来的,聊天时会说‘你们专科生基础就是差’。”
面对这些言论,张宇航没有辩解,只是憋着一口气。本科毕业前,她做出了又一个重要决定:考研。
“既然能成功‘专升本’,我也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备考期间,质疑的声音从未停止:有人说专升本考上研究生含金量不高;有人说找工作还是要看第一学历……
但这些言论没有让她动摇,反而成了前进的动力。基础不好,她就用更多的时间来弥补。清晨六点四十赶去自习室,晚上十点半被管理员阿姨催促着离开,成了她那段时间的日常。
04 博士之路,父母的托举与恩师的支持
研究生阶段,张宇航跟着导师做课题、写论文、参加竞赛,获得了2024年辽宁省交通科技大赛三等奖。“我觉得不管是考试还是学术,都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就像小马过河一样,只要自己努力,一定都能够得着。”
研究生毕业前,她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找工作还是申博?身边的同学大多签了工作,同龄人也都已成家立业。
27岁的她犹豫了:“我来自农村,深知这些年父母的支持有多不容易。”她给导师发了消息:“我可能要放弃了。”
但导师的回复让她红了眼眶:“我看了你的经历,知道你能吃苦。经济上的事不用怕,我帮你;科研上的事,我们一起做。”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母亲主动打来电话:“你想读就去读,家里不用你操心。”
05 感恩前行,成为父母的骄傲
2025年6月,张宇航走进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实验室。同组的师弟师妹们听闻她的经历,都表示敬佩。她仍然保持着“早出晚归”的习惯,坚定地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
回溯八年历程,张宇航最感谢的是父母的支持。“虽然来自农村,但父母一直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上初中时,在外务工的母亲特意回来陪读;父亲一人打三份工养活一家人。
“很感谢父母的托举,让我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我成了他们的骄傲,未来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从自贡农村到博士实验室,那个曾经迷茫过的少女,用八年时间证明:路途远也没关系,那些熬过的夜、刷过的题、吃过的苦,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
今年9月,张宇航正式成为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她仍然记得备考专升本时那段两点一线的日子,记得桌上堆满的复习资料,记得晚上十点半管理员阿姨催促关门的声音。
“心中有信念,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八年逆袭之路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