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太少或太多,中风风险悄然升高!50万人研究揭示睡眠与中风的隐秘关联

一项覆盖50万中国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每日睡眠超过9小时可能使中风风险增加50%,睡眠时长与质量已成为评估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

69岁的孙阿姨近来总在凌晨醒来,再难入睡。她原以为“人老了觉少”是常态,直到一位作息相近的老友突然中风,她才隐隐不安:睡不好,会不会是身体发出的警示?她的担忧并非没有来由。

近日,一项覆盖50万中国成年人的大型研究给出了明确结论:睡眠时间与中风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每日睡眠超过9小时的人,中风风险增加50%​​。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开展并发表于《神经病学年鉴》的研究,为我们重新理解睡眠与健康敲响了警钟。

一、为什么“睡得多”反而危险?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多睡觉”等于“好好休息”,甚至是一种养生。然而,这项大规模研究揭示,过长的睡眠时间可能并非好事。

睡眠过长背后,往往隐藏着三大健康隐患:

  1. ​血流动力学改变​​:过长睡眠会导致血压周期性波动加剧,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慢性炎症状态​​:研究显示,长期超过9小时睡眠的人群,其体内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水平较高,而慢性炎症是中风的重要诱因;
  3. ​潜在的睡眠呼吸问题​​:许多长时间睡眠者实际上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伴呼吸中断),导致夜间间歇性缺氧,反复低氧会损伤血管内皮,极大增加脑卒中风险。

也就是说,并非“睡得久”直接导致中风,而是异常睡眠时长往往是身体其他潜在问题的一种表现。

二、除了睡太久,这些睡眠表现也需警惕

研究同时指出,不仅睡眠过长是风险信号,以下几种睡眠问题同样与中风风险上升相关:

  • ​频繁夜醒​​:夜间醒来超过2次,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可能失衡,影响血压和心脑血管稳定性;
  • ​早醒后难以再入睡​​:特别是凌晨3-5点醒来后无法继续入睡,可能与情绪障碍或脑供血不足有关;
  • ​白天嗜睡​​:夜间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精神不振,这往往是睡眠呼吸问题或睡眠结构异常的征兆。

这些表现,都不应简单归为“没睡好”,而应视为身体在发出预警。

三、怎样的睡眠才是“健康睡眠”?

根据《健康睡眠标准》,真正有益的睡眠应满足以下条件:

  • ​时长适中​​:成年人每夜以7~8小时为宜;
  • ​入睡较快​​:躺下后30分钟内能够入睡;
  • ​睡眠连续​​:夜间醒来不超过1次,且能快速再次入睡;
  • ​醒后清爽​​:白天头脑清晰,无明显困倦。

长期偏离上述标准,建议引起重视,必要时进行睡眠监测或脑血管评估。

四、如何通过改善睡眠,降低中风风险?

预防中风需从生活细节入手,睡眠是其中关键一环:

  1. ​规律作息​​:尽量固定每天入睡和起床时间,稳定生物钟;
  2. ​控制时长​​:睡眠时间尽量维持在6~8小时之间,避免过短或过长;
  3. ​优化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睡前远离手机等发光设备;
  4. ​戒除不当助眠习惯​​:避免依赖酒精助眠,因其会破坏睡眠结构;
  5. ​及时筛查​​:如果存在打鼾巨响、夜间憋醒、白天困倦等情况,应尽快到睡眠门诊或神经内科就诊,评估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或其他潜在问题。

结语:睡眠是健康的镜子,莫忽视它的警示

中风并非突然发生,而是长期健康问题的积累和爆发。睡眠作为每日修复身体的重要过程,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血管、神经与全身系统的健康状态。

这项覆盖50万人的研究提醒我们:

无论是睡得太少,还是睡得太多,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重视睡眠,就是重视我们最根本的健康。

愿我们都能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从一夜好眠开始,守护大脑的长久健康。

为您推荐